那么答案似乎就已經昭然若揭了。
在圣上心里,某種意義上來說,秦曉鸞依舊是“于奇正的女人”。去那里只是發泄著無法對外人言的苦衷,也就是把對那個于奇正的不滿發泄到秦曉鸞的身體上。潛意識里應該是這么一句話:我叫你能,還不照樣搶了你的女人?!
想明白了這個關鍵點之后,張淑妃對自己這次的操作非常有信心。
圣上為什么會如此惱恨于奇正?
很多人都以為,圣上是在擔心他的軍事能力,將來站穩腳跟之后,對大儀朝產生威脅。
這么想的人,根本就不夠了解圣上。
有一次圣上和皇后閑聊時她就在旁邊,才知道外人根本就無法了解到圣上的眼光多么深遠。
當時談到了塞外之事,獨孤皇后略帶憂心地說:“現在你們這代人都老了,但朝中現在還看不到哪個年輕人能挑起軍中大梁啊。”
皇后這話雖然沒有提到于奇正,但隱有責怪之意。意思就是說好不容易有了個天才將領,結果現在放走了。不但不能為我所用,反而成為我們的一個威脅。
圣上不悅地冷哼道:“沒了張屠夫,還不吃帶毛豬了不成?”
獨孤皇后幽幽一嘆,沒再說話。
可這個態度,讓圣上更是氣惱,當即說出了一番話來。
于奇正這小子確實有點本事,但也不至于神話。
你要知道,他現在為什么在軍中民間這么高的威望?其原因在于大家都認為他是抵抗外敵的民族英雄。
那么問題就來了,他要依靠什么樣的軍事力量?
就目前來看,也就是在占領區大規模發展自己的部隊,那么不可避免的在人數上是蠻族人占絕大多數。
這么一來,只要他敢進攻本朝,那就是敵我矛盾。在大儀朝軍民心中,他就是個無恥的漢奸。
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武器裝備的優劣,不是哪個統帥的才能,而是天下人的民心。
不得民心者,即便在戰爭初期取得一定優勢,但最終必定會被打敗!這一點歷史上發生的所有事件都證明了這一點,沒有任何一次例外。
他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用漢人部隊攻擊本朝。但即便如此,他照樣是大逆不道的叛逆!
只要他于奇正失去了民心,何懼之有?
除此之外,還有些很長時間之內無法解決的實操性難題:兵源從哪來?
且不說散落在草原上的漢民并不多,即便是整個安西,都是地廣人稀,他就算占領了也沒有足夠的兵源。
除此之外,還要受到糧草、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局限。
只要我大儀朝像現在這樣國泰民安,內部不出問題的話,就算他于奇正軍事能力再高,最終也是失敗。
至于你提到的統帥問題,這么說吧,打仗打仗,都是在“打”中出來的。現在沒有涌現出優秀的將領,是因為這么多年來咱們都是處于和平時期。如果真的進入大規模的長期戰爭狀態,必定會涌現出一批能打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