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炮響,臨時軍團迅速地沖了過來。
首先沖進來的是一支騎兵。
雖說呼韓族都是騎兵,但因為都在四處爭搶財寶,所以都在馬下。
這么一來,臨時軍團的騎兵就沒有遇到任何正面抵御,直接撕裂了呼韓族的陣營。
沒等呼韓族士兵上馬,一大群臨時軍團的步兵席卷而來,迅速與呼韓族前軍混戰到一起。
怎么來的步兵呢?說來也是好笑,全軍遠征后,漢區根本就沒什么戰馬,所以臨時軍團里面只有一千騎兵,多的只能是步兵了。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按說如果正式列陣作戰,即便人數相當,東拼西湊的臨時軍團也絕對不是呼韓族精銳騎兵的對手。
騎兵雖然厲害,主要是依靠的馬。在馬下近戰的情況下,優勢變成了劣勢。
騎兵的武器是兩樣,一個是弓箭,一個是馬刀。
近身作戰,弓箭沒有任何用處。而馬刀只適合劈砍,在近戰中都沒有糞叉好用。
還有一點,因為常年的馬上作戰已經形成了某種條件反射,遇到情況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的是上馬抗敵。但因為搶財寶的緣故,人馬之間有一定距離。這么一來就形成了臨時軍團追著他們打的狀態。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正規軍非常重視組織,依靠各級軍官的指揮,這也是正規軍強于烏合之眾的關鍵因素。可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這種優勢也成了劣勢。
呼韓士兵第一時間就是去找自己的長官,而不是立即投入戰斗。
而臨時軍團本身才組建幾天,軍官和士兵之間聯系沒有那么緊密。士兵們靠著血氣之勇一個個拼命往里面沖。
還有一點就是,臨時軍團是有備而來,而呼韓軍是突然遭到襲擊,兩者之間的心理完全不同。
場面局勢越混亂,對呼韓軍來說越不利。
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呼韓軍就沒能組織起有力的抵抗。
臨時軍團騎兵在王策的帶領下沖到了谷口,并未過多的參與到和敵方前軍的纏斗,而是死死扼守住了狹窄的谷口通道。
本來就已經完全陷入劣勢的呼韓軍前軍部隊,又遭受了一個致命的打擊。
因為雙方的人已經完全混在了一起,不知道哪個人叫了一句“砍了他,能有軍籍!”
附近目前還是賤籍的谷蠡族士兵亡了命地朝著呼韓前軍主將撲去。
盡管隨身衛兵拼死抵抗,但還是有個谷蠡士兵臨死前一刀砍在了馬腿上。
呼韓前軍主將摔倒在地,四周一片臨時軍團的歡呼聲。
聽到這個聲音,呼韓族士兵皆以為己方主將身亡,而臨死軍團士兵則都以為己方已經斬殺對方主將。
此消彼長,呼韓軍全面崩潰。
接著,呼韓主將真的被谷蠡奴隸們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