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豐笑著說道:“因為陳勝吳廣敗了,所以魚腹丹書、篝火狐鳴成為了眾人皆知的偽讖;若是他們成功了,這就是貨真價實的讖語了。是以,童謠讖語都是有心人所編造出來的。”
秦曉鸞點點頭說道:“我明白了。所以你說這一切都是陰謀,哎呀不對!”
李淳豐問道:“怎么不對了?”
秦曉鸞像是有了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叫了起來:“我發現史記中有一個地方完全寫錯了!”
李淳豐忙問道:“哪里?”
秦曉鸞說道:“你剛才說,相關記載都是始皇帝崩于三十七年七月。可是史記里面說的是他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這怎么死的日期還在巡游的日期之前了?難道不是寫錯了嗎?”
李淳豐哈哈大笑起來:“武才人,那是你沒有留意另外一段記錄。”
秦曉鸞不明所以地看著他。
李淳豐說道:“《秦始皇本紀第六》載,二十六年,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
秦曉鸞還是沒太聽明白。李淳豐解釋了起來。
這個疑問需要從歷法上予以解釋。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并行。
其中,黃帝、周、魯三歷以冬十一月為正月,相當于干支歷建子;
殷歷以冬十二月為正月,相當于干支歷丑月;
夏歷以春一月為正月,相當于干支歷建寅;
顓頊歷以冬十月為正月,相當于干支歷建亥。
秦國自獻公十九年開始,所施行的是顓頊歷。
而當時的顓頊歷,還只能算得上歷法的一個小分支,所使用的范圍也僅僅是在秦國而已。
那時的秦國也就是雍州那一塊偏遠之地,諸侯國視之為夷狄之邦,沒有人使用這種歷法。
剛才那一段記載說的就是秦始皇在二十六年時,規定全國都以顓頊歷為準,朝賀都是以十月為歲首(正月)。
三十七年十月出巡,也就是那一年的第一個月出門,同年七月病故,以當時所用的歷法就是如此。
而且不僅是秦朝,顓頊歷一直用到漢朝。
直到漢武帝啟用以正月為歲首的太初歷,才算正式結束。
秦曉鸞不由得吐了吐舌頭,暗罵了自己一句“沒文化,真可怕”。
李淳豐笑道:“不過,我也是從時間線上,發現了秦皇之死是個陰謀的線索。”
秦曉鸞興趣來了:“您快說說。”
李淳豐說了起來。
說出“今年祖龍死”這個話的具體時間雖然不能確定,但卻明確說了發生在三十六年秋,也就是說這話的時間是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內所發生的事情。
而按照當時所用的歷法,九月那一年就結束了,所以秦始皇一直用“祖龍乃人祖”等各種理由去解釋,就是因為那一年只剩下三個月了。
這里也能印證,秦始皇當時的身體狀況肯定沒有什么大問題,才會覺得“今年沒幾天了,山鬼所言不一定準”的心理。同時也能說明另外一件事,也就是這事讓李淳豐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