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豐低下頭,仔細思考著桃花源記中的內容。
在漁夫進入桃花源之后,陶淵明是這樣寫的: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的人的自我介紹是在避開秦朝亂世時來到這里,然后過上與世隔絕的生活。重點在于那句話“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經過秦曉鸞這么說之后,李淳豐就想到一點:桃花源中的人,會不會根本就是秦朝的人?
雖然這看上去很荒謬,但他卻越想越覺得并非完全不可能。
因為后來漁夫出去的時候到處都做了記號,上報給郡守之后專門派人去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了。
這就有個很大的疑問了:這個漁夫本來就是附近的人,對周圍地形方位非常熟悉,又是專門做了記號,然后還是以官府的力量去尋找。正常來說,不管多么復雜隱秘的地方在這種搜索之下都無處遁形,可為什么最終結果是“遂迷,不復得路”呢?
不僅如此,之后又有劉子驥專程去找,也是找不到。
盡管文中對劉子驥的介紹不多,但從“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這句話也可以推論出,他不是普通百姓。
理由很簡單,“高尚士”也就是“名士”。在以“清談闊論”為主流的晉朝,“名士”大都是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即便本身家庭條件一般,成為名士之后也不缺乏資金和資源。
如果說官府去尋找,還有可能因為官僚主義等原因,沒有認真去找導致找不到的話,像劉子驥這樣的民間力量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可想而知,不管劉子驥是因為愛好也好向往也罷,既然這么大費周章去尋找,肯定是做足了相關的功課的。
這從文章后面的“后遂無問津者”這句話也能得出一些佐證。
后遂無問津者,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就是再次之前也有人找過,只是在他之后沒有了。因為前面已經說明了官府去找過,所以這里潛指的應該是“還有其他人”。
那么為什么“后遂無問津者”呢?答案很簡單:劉子驥的那次尋找,肯定是裝備、人員等各方面都非常齊全完善。既然這樣都找不到,別的人就更找不到了。
這就很讓人困惑了。
只要是一個存在的地理位置,又被官府和民間力量專程尋找,怎么會找不到呢?
難道是這個地方消失了嗎?
因此李淳豐也設想過,漁夫在桃花源進到的是神仙府邸。但這也不太像,因為桃花源中的描寫,都是非常普通的人和景,和仙境完全沒有半點關系。
看著李淳豐的表情,秦曉鸞知道,自己的這套說辭見效了。于是一臉鄭重地說:“所以我在想一種可能,桃花源的那個漁夫是從現在穿越到了以前的年代,而于奇正是從未來的某個時間穿越到了我們這個世界。”
“穿越?”李淳豐叫了起來:“對,這個詞用得好。就是穿越!”
秦曉鸞接口繼續說:“也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出我之前對他的疑惑。為什么他又是一個普通人,又具備我們所不具備的能力。”
李淳豐搖頭反駁:“怎么能說他是普通人呢?”
秦曉鸞答道:“我說的普通人,是指的他不是神仙鬼怪之類的。”
李淳豐望著秦曉鸞問道:“你如何確定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