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善意的謊言當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問題是,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嗎?萬一他們閉門拒守,高仙芝的謊言被戳穿,他在軍中的威信豈不是要徹底掃地?這種可能性很大,但是高仙芝別無選擇。
他只能賭——賭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
命運之神最后還是站在了高仙芝這邊。三日后,當唐軍千辛萬苦翻越坦駒嶺,最后出現在阿弩越城下的時候,果然看見了列隊迎接他們的阿弩越人,還有一個朝他們全然洞開的城門。
高仙芝讓將士們在阿弩越城休整了一天,次日便命部將席元慶為前鋒,率一千人向小勃律火速推進,并向小勃律國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們不占領你的城池,也不破壞你們的橋梁,只是要借個道,目標是大勃律國。”
小勃律國王當然不會輕易被高仙芝忽悠,可他又沒有實力阻擋唐軍,無奈之下,只好帶著王后(吐蕃公主)和臣民們逃離王城,躲進了山區,準備在此等待吐蕃援軍。
小勃律人的反應不出高仙芝所料。席元慶臨行前,高仙芝就曾對他面授機宜:“小勃律聽說大唐兵至,其君臣百姓必定會躲進山谷,你要展開宣傳攻勢,呼吁小勃律臣民走出山谷,只要投降,就賞賜綢緞,并說明這是大唐皇帝的敕令,至于那些親附吐蕃的大臣,你必須把他們逮捕關押,聽候我的處置。”
席元慶依計而行。小勃律的多數臣民隨即投降了唐軍,國王和王后則逃進了深山的石窟中。高仙芝抵達后,將幾名親附吐蕃的大臣斬首示眾,然后派兵封鎖山區。與此同時,高仙芝還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位于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橋。
數日后,當一支吐蕃援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婆夷河岸時,藤橋早已不復存在,吐蕃人只能望著湍急的河水干瞪眼。婆夷河面的寬度大約與一支箭的射程相當,吐蕃人隨即拼命搶修這條橋梁,但是橋梁修成之后,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
吐蕃人既已鞭長莫及,小勃律就徹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
經過十多天的地毯式搜索,唐軍終于在一處隱蔽的山洞中抓獲了小勃律國王和王后。至此,親附吐蕃的小勃律政權終于覆滅。高仙芝扶植了一個親唐的新政府,徹底控制了小勃律,達成了此役的戰略目標,圓滿完全了玄宗交給他的使命。
此次長途奔襲小勃律,雖然戰役規模不大,但卻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因為此役重新打通了唐朝與中亞諸國的聯絡通道,使大唐帝國重新獲得了中亞的控制權,也極大地打擊了吐蕃的擴張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