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過,大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極大地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統治,唐德宗年富力強,以強明自任。為了解決藩鎮勢力這個毒瘤,開始全力推行消藩,不想雖有雄心壯志,終因能力不足弄巧成拙,激發了石破天驚的涇原兵變,被迫離開長安外逃。后來,唐德宗之所以能回鑾長安,有一個人居功至偉,功勞甚至在時任宣武節度使的劉玄佐之上,他就是,李晟。
李晟,字良器,出生于開元十五年(727年)五月初一,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洮)人,他出身軍伍世家,是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剛幾歲,父親便去世了。聰穎過人的他,小小年紀就懂得恭謹行孝,侍奉母親。李晟十八歲以良家子身份投身軍旅,他生性剛毅,才賦出眾。此時的李晟已經身高六尺,勇武絕倫,善于騎射,不久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殺傷大批唐軍。王忠嗣大怒,招募軍中善射士卒。李晟應召而去,只見李晟挽弓如滿月,嗖地一箭,就把那員猛將射倒在地,一箭射死蕃將,三軍振奮。王忠嗣厚加賞賜,撫著李晟的背,夸贊道:“真是個萬人敵啊!”,李晟自此名揚軍中。史書《舊唐書》中記載道:“晟引弓一發而斃,三軍皆大呼,忠嗣厚賞之,因撫其背曰:此萬人敵也。”
李晟是不是真如王忠嗣所說的萬人敵?應該是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縱觀李晟一生,作戰次數極多,立功無數。幾乎每一次升官,都是踩著戰功上去的。
李晟升左羽林大將軍,是因為攻打了反叛的羌軍;
他升任太常寺卿,是因為攻打黨項有功;
他升任涇原等兵馬使兼右金吾大將軍,是因為只從節度使李抱玉手上領了一千人,掃平定秦堡,生擒慕容鐘,解靈州之圍;
他入朝升任右神策軍都將,是因為從吐蕃人手里搶回了涇原節度使馬璘;
唐德宗繼位后,吐蕃再次進犯劍南(今四川南部),李晟率軍攻下飛越等三座城,渡過大渡河;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反抗朝廷,兵圍邢州(今邢臺市),李晟身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馬燧、李抱真等合兵援救,李晟斬田悅部將楊朝光,洛水河畔大敗田悅,后升檢校左散騎常侍,兼魏府左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