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內,周逸看著向自己行大禮的書生。
一段黑色小字飄過。
八年前,嶺南誕生千萬畝良田,天降功德氣運于前任宰相徐公。
然而徐公卻并未獨享,他舍棄了這第一縷功德氣運,卻以宏愿加持,化作三千多股文氣,暗中護佑起中土三千多名讀書種子。
天地萬物,皆源自于炁,如那五運六氣,組合成靈氣種種,供修行之人驅御,用以施術或是畫符。
功德氣運也屬于炁的一種,它所化作的三千多股文氣,自然也能被讀書之人吸收,養煉浩然正氣,以詩書文章為術,封印妖物。
然而這三千多股文氣,也是有強有弱,有深有淺。
其中最為昌盛的那一股,落入了廣元郡,大束坊,老柳巷內的一間書院里。
并且在當晚,有數十股文氣墜落于廣元郡中,乃是大唐諸郡之首。
都說文人相輕,可這三千多股文氣卻源自于同一縷功德,自然是相互吸引。
這些年來,陸續有超過一千名獲得文氣的中土書生,尋找到廣元郡的那間書院“認祖歸宗”,那間書院也因此名聲大噪,得當地官員支持,風調雨順,如今已經成為大唐名氣最大的書院,被中土文人視為新一代的文宗圣地。
而這座書院,名為易塵。
至于書生唐敖,來自河西道,卻是第一批拜入易塵書院的讀書人,進書院已有七年,是易塵書院的十大弟子之一。
“就是那座小院嗎……”
周逸腦海中不由浮現出方青喻和方子期這對父子昔日所住的那間破敗小院,之后陳池拜師方青喻,也一同入住。
他低頭看了眼唐敖,微笑道:“無需多禮,請起來吧。”
唐敖聞言,只覺神清氣爽,舒坦萬分,不知覺間站了起來,隨即心頭一緊。
他暗暗查探體內,氣血并無變化,也沒有其它氣機的介入,純粹是自己下意識的舉動。
周逸笑著問:“你師父是?”
唐敖連忙躬身道:“回稟師祖,我師姓陳,字易子。”
“陳易子,陳池嗎。”
周逸回想起那個反應遲鈍的小仵作,搖頭笑道:“他如今不過二十出頭,你卻三十有二,為何拜他為師?”
唐敖毫不遲疑,卻壓低聲道:“因為我師身上,承載著天下文運。”
周逸沉默,卻是不由想到了另一位承載過天下文運的故人,徐公徐文臺。
有時承受太多,并非什么好事,不過陳池文宗種子的運數,似乎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注定了,這場文氣功德的加持,對陳池而言,不過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