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終歸是要歸于實踐的,伏羲立即找了名水性最好的人,抱著木頭下水,果然,有了木頭的承載,為他游往江心省去不少力氣,不過這速度似乎慢了些。
只見他翻身而下,潛入水中,待得上來時,左右手各抓一條大魚,滿臉的欣喜,緊接著抱著木頭往岸邊游來,可這魚著實滑溜,男子上岸后,左手的魚已掙脫手掌,逃回水中。
“老祖宗,娘娘,孫兒無能,只抓回來一條。”男子慚愧道。
“無妨,只要對這木頭稍加改造,必不會出現這種逃魚情況。”伏羲說這話之時,心中自然已有計較。
剛才他就發現,共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木頭雖然能幫助人到江心,但速度太慢。
二、當人潛入水中之時,木頭會隨著水流而去,萬一距離人太遠,人來不及抱住木頭,人很容易出現危險。
三、人抓到魚,要是將魚拿在手上,回游的時候,很容易被魚逃走。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伏羲的方案只有一個——挖空木頭中間部分。
只要將木頭的中間部分挖去,就能將抓來的魚放在木頭里;挖空之后,可以讓兩個人坐同一根木頭,一人下水抓魚,一人在木頭上控制,以便接應;兩個人劃水的速度,怎么樣都比一個人劃水快,而且更省力。
隨手幾下,木頭中間就被伏羲挖空,接著伏羲叫了兩人上木頭,再去江心抓魚。
一開始這搖搖晃晃的木頭,弄的他們有些東倒西歪,還好他們都是熟習水性之人,很快便適應了,適應之后,蹩腳地控制著木頭,用手劃向江心。
一人潛到水下抓魚,抓到的魚,都放到木頭被挖空的位置,接著再潛水下去。另一人坐在木頭里,控制著方向,看到人要往哪兒上來,便將木頭靠過去,默契十足,好不美哉!
待得潛水抓魚者累了,便叫坐在木頭里的人,潛水抓魚,兩人來了個調換工作。這可不是伏羲教他們的,而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方法,這不,看到這種情況,伏羲與女媧微微一笑,甚是欣慰。智慧,便是人立足于天地的資本。
這樣交換了兩次,兩人才算收工,劃著木頭向江岸而來。這回,可不僅僅帶回來一只魚那么少,而是整整三十條魚,要知道,一個人一天最多也只需要兩條魚罷了,現在兩個人抓的量,就夠十五個人吃,實可謂大喜。當然,這要是放在以前的以前,也就一般般,不過對比沿岸見不到魚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
“老祖宗,這已不是木頭了,還請老祖宗賜名。”族長指著那根被挖空的木頭道。木頭是用來燒的,那能用來渡河的木頭,自然不能稱之為木頭,不然以后不好區分不說,也體現不出它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請老祖宗賜名。”眾人齊聲道,畢竟這東西是伏羲一手創造的,該是伏羲命名。
“也罷,便給它個名字吧,”接著伏羲沉凝一會兒,言道:“舟!便叫它舟吧。”
“舟!”人齊聲歡呼,歡呼挖木而成舟,歡呼日后有魚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