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們緊張的計算著答案。
很快,有人給出了答案。
110元。
王師傅一共虧了110元。
很好算,進鞋的成本是30元,找給顧客30元,最后又賠了鄰居50元。
30+30+50=110。
沒毛病。
不只是一個客人,好多客人都幾乎同時給出了110的答案。
不過,也有客人給出不同的答案。
90元。
王師傅一共虧了90元。
鞋子進價30,賣20,這里虧了10元。
再加上找顧客30元,以及賠鄰居50元,三者加起來90元。
應該是90元,沒毛病。
答案是90元的客人哈哈大笑,“你們手速是快,但110元的答案是錯的。應該是90元才對。哈哈哈!枇杷是我們的了。”
依然是老規矩,每個人只有一次答題機會。
所以,如果答案不是110元的話,所有回答110元的人,都沒有機會得到這一次福利了。
所有回答110元的客人都是一驚。
自己算錯了?好像沒錯啊!就是110元嘛。
“答案明明就沒是110元,是你們錯了好不好?”
“不不不,是你們錯了。應該是90元才對。”
兩種不同答案的人,都說自己的答案是對的。在群里爭論起來。
李悠然見了,嘴角露出笑意。
他就知道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道題目看似非常簡單,但卻容易陷入邏輯誤區。
陷入邏輯誤區之后,還不容易察覺,還都認為自己的答案肯定是對的。
就像現在110元和90元兩種答案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樣。
甚至還有其它答案。
比如140元。
賣鞋虧了10元,找顧客30元,賠鄰居50元,最后自己手里還砸了一張50元假幣,加起來一共是140元。
乍一看,好像也有點道理。
群里很熱鬧,客人們爭執不下。
大部分客人的答案都是90元,又或者110元,極少數是140元。
“哈哈哈!你們都錯了。正確答案應該是60元。我應該是第一個說60元的吧?哈哈哈!我終于第一次得到老板的福利了。”
又有新的答案出現了。
然后很快,接連又有幾個客人給出60元的答案。
李悠然眼前一亮,正確答案終于出現了。
沒有錯,正確答案應該是60元。
很簡單,只要不陷入邏輯誤區就行。
可以從王師傅、客人、鄰居三個人的支出與收入分析。
鄰居不賠不賺,相當于和王師傅沒有金錢往來。
那么,客人賺的錢,就是王師傅虧的錢。
客人賺了一雙鞋子,30元。還賺了王師傅找給他的30元,一共是60元。
那么,王師傅虧的錢,當然就應該是60元了。
說60元的客人們,又在群里和說其它答案的客人爭執不下。
李悠然看時機差不多了,便在群里宣布,正確的答案應該是60元。
這下子,說其它答案的人,才終于相信是自己錯了。
他們當然相信李悠然。
但是,怎么會是60元呢?想想,再仔細想想呢。
“其實很簡單,大家不要陷入邏輯誤區就好……”李悠然將解題思路說了一下。
其它答案的人又琢磨了一番之后,終于恍然大悟。
自己真的是陷入了邏輯誤區,以為王師傅賠給鄰居的錢,也是虧的錢。
其實不是。王師傅雖然賠了鄰居50,但之前鄰居也給了王師傅50啊!
有意思,有意思,這題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