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靈又問了祈伯一些關于村子里的事情,以及土地的事。
祈伯都一一回答,張道靈道:“可否帶我看看村里的莊稼?”
祈伯點點頭,道:“好,請公子隨我來。”
于是祈伯又帶著張道靈來到了村子后山的一片莊稼地里,張道靈看著眼前的莊稼地,里面的苗都還是青的。
張道靈有些奇怪,道:“眼下已是七月,按理說莊稼已經快要成熟了,怎么還是這般模樣呢?”
這次不僅連祈伯感到奇怪,就連厭衰也說道:“公子,這播種種地之法,全看天意,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豈是我等凡人能夠掌握的呢?”
張道靈詫異地道:“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難道這么淺顯的道理你們都不知道嗎?”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祈伯有些糊涂,厭衰更是問道:“這...是何道理?怎么從未聽說過?”
張道靈問道:“一年有幾季?”
“幾季?”厭衰呆呆地看著張道靈,“公子,這是何意?”
“....”張道靈耐心地解釋了含義,厭衰聞言笑道:“哦,我太宇不講四季,將四歲。”
“四歲?說來聽聽。”張道靈說道。
厭衰道:“我太宇以十二個月為一輪,一輪就是一年,年初就是‘伯歲’、其次是‘仲歲’、其次是‘叔歲’、最后是‘季歲’。”
張道靈又問道:“歷法呢?可有歷法?”
但是看厭衰的表情,很明顯又聽不懂歷法二字。
于是張道靈問道:“那仙庭百姓,如何挑選吉期良辰?”
厭衰恍然道:“哦,原來公子問的是這個,是這樣的,仙庭及各神府都有‘太史’,凡是選定吉期良辰,都要請太史籌選。”
張道靈聽到這里,終于明白了。
原來太宇仙庭從上到下都是經驗論,什么是太史?太史是負責記錄仙庭、神府發生的所有大事小事的。
而且太史這一職位也是家傳,所以十萬年傳下來,太史一族便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道理。
“那么,仙庭百姓何時播種,也要請太史來選定?”張道靈問道。
厭衰點頭道:“正是,在每年季歲時,各府神君便會請太史選定第二年的播種日期,然后布告百姓知曉。”
張道靈無奈地點了點頭,道:“我明白了。”
為什么太宇仙庭在農業上十萬年來都沒有發展,很明顯就是太史壟斷了發言權。
當然這也怪不了那些太史,他們自己恐怕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而仙庭上下都依靠太史來擇期,這就造成了依賴性。
本來農民自己種地,別說十萬年,哪怕種一千年的地,一代一代傳下來,也能摸透這些東西,制造出簡單的歷法。
但是因為有太史的存在,百姓們就只需要聽太史的話,不需要自己去思考這些東西。
而太史家族因為有足夠的文化積累與歷史沉淀,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歷史上的豐收與歉收中提取到準確的播種時間。
想到這里,張道靈心里已經有了想法。
看著眼前田地里尚青的粟苗,朝祈伯道:“現在粟苗尚青,但再過一月太陽光照就不夠了,能成熟嗎?”
祈伯滿面愁苦地道:“唉,我們沒有太史指引,困居于此多年,對于歲月時間早已模糊,只能根據天氣冷暖來播種...”
“不管能不能成熟,這都是我們村最后的種子了。”祈伯說著,抹起了眼淚。
身后的那些村民也都跟著抹起淚來,而且張道靈還發現了一個問題。
“為什么村子里只有老人、女子和小孩?男人們呢?”張道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