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半天的李江河,又變得干勁十足了。
他去裝潢市場先把之前看好的麻繩吊燈買了回來。
一路上上小心翼翼的李江河直到回到咖啡店才舒了口氣。
吊燈易碎,還售出不退,容不得他不小心。
至于把粗麻繩一圈圈繞在墻上,那就要動釘子了。
這活他自己沒法干,只好雇了一個工人,加緊給干出來。
墻紙買回來也不是自己一個人能貼的,又雇了一個工人一起,把從粗麻繩到天花板的那一塊空間貼上墻紙。
這一套干完,李江河的一萬塊其實也沒花掉多少。
李軍留給他這筆錢是考慮到咖啡店前幾個月基本要虧損,特意多給了一些。
現在把吊燈打開,坐在咖啡店原來的椅子上,已經有了一些精致又文藝的感覺。
這時候他放在褲兜里的手機突然響起鈴聲。
他不用看也知道是自己爸媽。
別人都不知道他有手機,更遑論是自他手機號呢。
“怎么樣啊,兒子”,龐淑蘭的聲音從手機里傳來,“有想法了嗎?”
李江河描述了一遍自己的裝修成果。
龐淑蘭沉吟了一會,李江河的進度比她預估的快了不少。
用粗麻繩做墻體裝飾的想法讓她這個重生者也眼前一亮。
“以前怎么沒發現自己兒子還有室內設計的天賦?”,龐淑蘭也有點費解。
這段母子之間的通話持續時間并不算長,最后龐淑蘭給李江河提了個建議:多去應天市里的各類商鋪里看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李江河放下電話,打開電腦開始搜索應天的各類有趣和高人氣的店鋪。
搜著搜著,他突然懷念起土著導游王云立了。
這時候網上的旅游攻略少的可憐,又沒有后世的那些餐飲APP可以只管看到顧客的評價。
他勉強搜集到幾家比較出名的,規劃好了路線。
有一家書店被李江河放在游覽第一位。
先行者書店。
事實上,這家書店距離應大不遠,李江河以前就去過。
他們這些應大的學生一般戲稱這所書店是“第二圖書館”。
只不過以前是進去看書,這一次是進去“考察”。
考察歸考察,李江河還是站在書柜旁看了半個小時書。
脫離讀者視角,宏觀地審視這家書店,李江河只有一個感覺。
美!
這里少有那些沒營養的暢銷書,在這里的書架駐足,就像是在尋寶。
冷不防地就會發現一本從未聽過的小書靜靜躺在腳落。
進來看書的人,大多也規規矩矩,不因不用付錢就不愛惜手中的書。
這種美感是整體式的。
就像是一個文化生態,由書店,書和讀書人共同構成,缺一不可。
離開書店,李江河又跑了幾個咖啡館和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