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追求藝術,藝術!”,秦熙明不滿道:“四處拍拍也太沒格調了。”
“那有什么作品嗎?”,李江河笑道。
旁邊靳伯容也忍不住笑了一下。
“就,哎”,秦熙明揮揮手,“就一點短片唄。”
紀錄片看著比話劇還高端,相當多的學生連電腦都沒有,更別說后期剪輯了,何況還要用相機。
專業攝像機可不是普通家庭玩得起的。
所以一開始不少學生圖個新鮮,加了秦熙明的紀錄片社團,但是真要搞個活動,那確實是沒人。
“秦哥,要不給我看看你的短片?”,李江河腦子轉了轉。
“江河,你這就有點過分了啊”,靳伯容“仗義執言”。
“看看就看看,真當我一點東西沒有?”,秦熙明已經把視頻轉入電腦了,他隨身帶著筆記本電腦,因為周末了,他一會準備回家,就沒把筆記本扔學校。
秦熙明展示的是一段在食堂的短片。
挺枯燥,就是完全紀實了中午吃飯高峰期的學生擁堵。
“嘶”,李江河表情抽搐了一下。
這也太枯燥了。
不過即便以李江河這個外行的眼光看,秦熙明的各種光線,節奏感也是很不錯的。
畫面讓人舒服。
“你這,秦哥”,李江河皺了皺眉頭,“不能拍點有劇情的嗎?這食堂吃飯天天看,沒意思啊。”
“紀錄片,不紀實,那還能叫紀錄片?”,秦熙明喝了口酒,“我這過幾天還有個比賽,沒想好拍什么呢。”
這種純粹寫實的紀錄片,按照比爾·尼克爾斯的觀點來講,屬于闡釋型紀錄片,簡單的說就是端著相機除了拍啥也不干。
他的著作在七、八十年代就被翻譯過來了,在米國算是大學必備吧。
“要不,秦導,你來拍拍書店?就是那個之前在咱們學校門口不遠的先行者書店”,李江河靈光一閃,“秦導,你覺得怎么樣?”
“秦導覺得不怎么樣”,秦熙明“啪”的一下把電腦合上。
“誒,你正好要去比賽,不如拍拍書店,也有意思”,李江河想讓秦熙明拍個短片,然后上傳到網上,當然,是在秦熙明參評完,全當是搞宣傳了。
免費勞力,不用白不用。
之前錢華就提到過想弄一個小宣傳片,掛在論壇上。
這是種不錯的營銷方式,尤其是這種文藝性質的,能騙不少文藝男青年和女青年。
文青的錢好賺啊。
秦熙明也算是文青之類,這不就能當免費勞力?
而且應天此時有一個很牛逼的論壇)——西祠胡同。
它首創于1998年,是華語地區第一個大型綜合社區網站,21世紀初,也很是輝煌過,可惜繁華落幕,現在都基本沒人知道了。
不過在2001年,它的風頭還是很盛的,尤其是應天本地人用的多,做宣傳的店也不少。
基本是些軟廣告。
軟廣告,以有點像海底撈剛起來的時候為例,報紙一頓報道他的貼心乃至非常規服務,比如借錢給顧客去付房子首付。
不直接宣傳他們的火鍋有多好吃,反倒從服務入手,搞出好幾個爆點,這營銷絕了。
還引起一堆企業跟風,尤其是餐飲界,但是學者生,似者死,早去餐廳聽見服務員在那里扎堆喊口號,還挺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