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歌狂》是上美和滬城電視臺聯合推出的一部動畫片,號稱我國第一部校園音樂題材。
學的是日漫,國產音樂題材的《灌籃高手》,節奏感很好,劇情嘛,就是青春偶像劇,畫風一言難盡,很像是比巴卜泡泡糖的老版貼紙。
但也是一個里程碑似的作品,反響很好,2002年還出了動畫的改編電視劇,是國內大陸第一部根據動畫改編而成的連續劇。
胡老師唱的主題曲——《我的舞臺》。
“嘿!我不愿意活得像一個問號
東張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
現在我為夢想超速在奔跑心在燃燒
來吧!唱出感覺,嗨出味道”
這一年胡老師才十八,憑借這一首《我的舞臺》,賣了六十萬張專輯,少年得意,創作鬼才。
這就側面反映出《我為歌狂》這部動畫片的火爆程度。
常有人說胡老師能火,證明了音樂圈確實可以純靠才華,但其實仔細看看胡老師的臉,也還是可以的嘛。
搞樂隊也是個時代特色,老狼,曉松.......校園走出來的民謠歌手,還都年輕。
唱“給我講講,那漂亮的女生,白發的先生”的李曉東甚至沒上過大學,而這時候留頭長發,在操場上彈吉的男生是校園戀情的搶手貨。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李江河下意識伸手,卻發現桌子上的快樂水和薯條都沒了。
“我這里還有半袋”,耿海銀也下意識地遞過去薯條。
“謝了,哦,不對”,李江河晃晃腦袋:“我明明是來查你們的動畫進度的啊。”
“進度大可放心”,耿海銀在沙發椅上換了個姿勢,伸了個懶腰,“單元劇我們有經驗。”
單元劇有一個好處:不用連貫著看。
每一集的劇情都是單獨的,這一集小羊被狼用機器人抓了,那一集被狼用繩子綁了,隨時打開隨時看,不像《我為歌狂》這種五十二集的大型連續動畫,有一集沒看,心里就難受的很。
“咱們隔壁那家動畫公司,怎么樣?”,李江河想起來自己一開始的收購目標了。
“噢,他們的電視臺和我們的是競爭關系”,耿海銀坐的稍微正規一點了,“他們的小樣,咳,我也想辦法看到了,畫的挺精致,但也就那樣了,不倫不類的。”
“話也別說太滿”,李江河提醒道。
“不是我話說得滿”,耿海銀頗為自信,“他們的設計理念就出了問題,他們的那不是給小孩看的東西,刻意深刻,我估計會有家長舉報,老板,你也知道,一舉報一個準嘛。”
“行吧,到時候看看”,李江河起身準備告辭。
動畫產業是做金礦,含金量很高的那種,一個小熊維尼就值百億美刀,16年的時候有調查說這甚至超過了棒子的三星的價值。
很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