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反套路文后期乏力的原因就在這里。
反套路,要先有套路,套路就這么多,寫完就沒了,上哪里反套路去。
老院長看了諸如痞子蔡的《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這樣的網文,也接觸到了最早的那些連載的還不成后世體系的玄幻文,感覺可以成為一個大論題,寫些文章。
然后他根據這種論壇所吸引的網民類型,開始思考請哪一位來站站臺。
他首把紀實文學這種時常會給閱讀者帶來痛苦的文學方式排除了。
而且這類作家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其次就是海外那些華人作家。
不說認不認識,根本也沒什么必要請他們。
再次,把嚴肅文學作家也排除選項。
不過很有意思,老王朔這個明明可以算進嚴肅作家的作家,卻常常不被算進嚴肅作家。
因為他干的就是一部分純文學作家最不喜歡的:“消解崇高”,“游戲人生”。
你很難看《李自成》笑出聲來,但是《動物兇猛》可以。
這么一來,范圍也就很小了。
老院長手摩挲了一下自己下巴上的胡茬,心想晚上還要去開會,這昨晚忘了剃了。
“老林”,辦公室外一個老人走了進來。
“哎,老李”,老院長笑著起身,給老人找了個位置。
此君也是應大的教授,只是前幾年剛退休,他孩子去英吉利不回來了,他不想去,只想呆在應大這一畝三分地,可老伴走的早,真成了孤寡老人了,只能沒事就來學校里再看看。
高校里一些老教授,真是這樣,他們不愿意走,孩子則不愿意回來,最后只好在學校附近孤單地過日子,有些喪偶的老教授長期沒人陪,沒人說話,甚至都有點混混沌沌的。
“老林,時髦啊”,李教授的精神狀態尚可,沒退休的時候他就是個老頑童,笑對生活,“還會網上沖浪了。”
“你老李能學會,我還能比你笨嘛?”,跟老院長對路的同齡人也不算多,他明白李教授的困境,愿意陪這個以前的“對頭”多聊聊。
“哎,你年輕時候那也沒聰明到哪里去”,李教授彎著腰笑道。
“咱們這一批最聰明的是老劉”,老院長揮揮手:“我確實不算聰明,也就比你聰明了那么一點吧。”
“說起老劉,唉”,李教授手按了按自己大腿,“他可惜啊,死的太早了,什么都沒看到呢。”
“他學老莊,比咱們超脫”,老院長安慰道:“咱們是俗人,熬上來,再熬下去,就是了。”
“你也看的開”,李教授把腦袋湊到屏幕前:“你這看什么,是論壇?”
“嗯”,老院長把事情簡單介紹了一下。
“你這個小徒弟名聲倒是大,應大本科生里也有段時間沒出這種商業的人才了吧?”李教授問道。
“只是創業的少,改開才幾年”,老院長搖搖頭。
“那你準備請誰啊?”,李教授好奇道。
“小余吧”,老院長說到。
余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都是已經寫完的作品,這兩部都能列入九十年代國內影響力前十。
現在,他還是那個先鋒文學的代言人。
后來就從“先鋒”轉到“世俗”,換風格了。
先鋒,同樣年輕過的老院長知道,這是一個足夠吸引年輕人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