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又有外商來談合作”,女秘書恭敬道。
“好吧,你告訴他在外邊會客廳稍等,我馬上就去”,龐淑蘭起身吩咐。
“好的老板,我這就去”,女秘書轉身走了。
龐淑蘭穿的黑色的女士西服,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儼然一副女企業家的派頭了。
事實證明,實業比互聯網難做多了。
誰做風險投資人,如果純按著理性來,他都是去投資互聯網和房地產。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但是房地產的實業地位,那是真要打一個問號。
實體經濟是自身能創造價值的,虛擬經濟自身不創造價值,靠著資源整合和價值交換來盈利,說的簡單點就是“錢生錢”。
但是實業并不是直接的“錢生錢”,他有一個生產的過程,錢換諸多原料,用這些原料生產產品,產品換錢。
而實打實建筑的那個房子,換句話說,建筑業無疑是實體經濟,但是我們都知道,高價值的房子,他的價值并不體現在他那個房子建的怎么樣,而是看這個房子建在哪里,這個“哪里”的地權,客觀地看,就不能算作實業了。
因為這是一種“交換”,誰也不能讓這個星球上憑空出現一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投資者在這個行業的涌入,無疑是會不斷拉高地產的價值,這就導致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但是還不好降。
因為買不起的房子的人多,已經擁有房產的人也不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團亂麻沒那么好理清。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房租的成本在不斷上升,而房租成本無疑是實業成本的重頭戲,其次還有人力成本。
而人力成本跟房價仍然是正相關的。
為什么?
都想在城市里有一個家嘛。
房價一平米一萬,工資一個月兩千,那肯定不行,所以北上廣房價高,工資也高。
通常青年們奮斗的目的,不是什么經濟自由,而是有一個立足之地好成家立業,所以工資至少要匹配這種希望,如果連這點希望都沒有,那打工人也只好換個地方打工了。
除了這兩個成本,實業另一個命脈——貸款也這樣被影響了。
銀行的錢是有總數的,在總數一定的情況下,我是銀行,我也給躺著都能賺錢的房地產以優惠價格,而對稍有風吹草動就涼涼一片的實業精挑細選。
但是沒有實業是不行的,去工業化的米國就已經嘗到這個惡果,開始把第一二產業回遷了。
所以龐淑蘭直接租了五年的廠房,再高,人家也不給地了。
還好,剛入世這幾年,制造業福利是可以恰一恰的。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紡織品,出口存在很強的競爭優勢。
他的門檻也沒有那么高,連下崗女工都可以投身其中。
龐淑蘭左思右想,還是決意投身于紡織業。
雖然她明白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是無疑,她是把紡織業作為放雞蛋最多的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