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姬易的是一道含糊的牛鳴,和幾道喝酒咂咂聲。
姬易見狀,無奈扶了扶額頭,不再理會青牛,轉身推開觀門走了進去。
玉虛觀內,堂中央入目的一座石像,石像臥坐,卻不知為何,并沒有雕出面容。
姬易照舊走到廟堂擺放的案桌前,熟練的從案桌下抽出三根檀香點燃。
香煙裊裊,沒過多久便擴散到整個庭堂之中,姬易聞著清香,只覺渾身清爽。
“養神香!”聞著提神醒氣的淡淡清香,姬易臉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養神香便是姬易之前點燃供奉的檀香,清香養神,是玉虛觀留下來的唯一一門傳承不絕的手藝。
每日點燃養神香,姬易能夠感受到神清氣爽,就連修習的入夢法都比之前世快了不知多少,僅僅三年時光,便恢復到前世的巔峰,此時的他,離凝煉陰神也只差一步之遙。
若說其中沒有養神香的緣故,姬易說什么也不相信。
只是,這養神香卻被‘他’就這么糟蹋了!
盯著面前的石像,又想到“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姬易就感到肉疼,這么珍貴的檀香就被供奉給一座石像了,真是暴殄天物啊。
“養神養神,石中誕神?哪里會有那么多天地神靈!無非是些香火神罷了!”
一想到記憶中老觀主臨死前好誡“自己”說的話,讓前身執念于此,每日供香養神,姬易心中不由一陣腹誹。
此世大周香火神道旺盛,神靈由人道王朝封位,香火成神,而玉虛觀竟然想養出一尊天生地養,獨立于大周神靈體系之外的神靈,在姬易看來無非是癡心妄想。
說起來,這座玉虛觀或者說是玉觀,傳承有數百年歷史,傳聞玉觀祖師是一位修者,因無望長生,回歸故里所建。
這位祖師一日路過清溪山,發現此地山水相合,山中更是有一座靈泉吞吐靈氣,方覺此處蘊有神異,便在山上落戶下來。
沒過多久,清溪山上的那座靈泉便噴出一顆散發著五彩光芒的玉石,之后那祖師便將玉石帶到山上供奉,修建廟宇,以得寶玉為名,觀名為玉。只是姬易嫌玉觀名字不好聽,便在匾額中間加了個虛字,連帶清溪山都改成了青云上,諷刺其雖有青云志,卻都是虛假的。
祖師死后,留下口頭相傳的遺訓,命后人供香養神。就這樣,一過便是數百年,傳承到姬易這一代已是第三十六代。老觀主在臨死前也特意叮囑他,切莫忘了每日點香供奉。
對于老觀主的話,前身自然深信不疑,幾年來倒是不墜其言,每日點香養“神”。但只是年前到來的姬易卻對此半信半疑,傳聞畢竟是傳聞,經不住時光的考驗,數百年流傳至今,傳聞早就失去了本來面目,有幾分真實還有待考證。
不說那道姬易如何找都沒有找到的靈泉,便是眼前這一顆隨地可見的大石雕琢的石像,便與傳聞中所說的神異寶玉不符。
不過前身一直不忘,執念于此,姬易即便不信,心中諷刺,為消除身體中殘留的執念,還是依舊每日點香供奉。
只是……
“唉!”姬易看了一眼四周簡陋的環境,無奈嘆了一口氣。
玉虛觀數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可自從老觀主故去之后,周圍的人們便仿佛一個個忘了玉虛觀,初時還有曾受過老觀主恩惠的老人過來照拂年幼的“姬易”,不過時間一長,年長的一輩逝去,這玉虛觀便漸漸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了。
而姬易這三年之所以能夠活下來,甚至得以開始修煉,入夢煉氣,也是厚著面皮下山化緣,吃著百家飯,雖不是魚肉滿足,但也比三年前食風飲露的生活好上不少。
隨著時間的流逝,檀香燃盡,堂內的清香也漸漸消散,姬易收回發散的思緒,看了一眼依舊毫無動靜的石像,輕嘆一聲,便轉身回到堂后的居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