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李健被仿生人同事推進煉鋼爐,十幾秒中人就沒了,慘叫都來不及發一個。”
夏初洛給陸文的資料里有那個監控畫面,看著有些滲人。
事發后,那家煉鋼廠銷量驟減。
沒人敢保證,自己訂的那一批鋼材里,會不會有一個哀嚎的靈魂。
“謀殺案的發生,一般都有受益人。”陸文想了想,接著說道:“四個方向。”
“第一,為了利益,其余煉鋼廠出手。”
“第二,出于仇恨,失業工人通過某種方式控制了那個仿生人,希望借此引發社會對仿生人更大的恐慌與反對。”
“第三,這個工人本身有仇家。”
“第四,這是【你的名字】連環作案的第二環,兇手目的未知。”
“現在看起來第四點可能性最大,但是其他三點也有一定可能。”
陸文畢竟不是專業的,分析系統也沒法通過往期的案件來推論,因為根本就沒有有關破案的數據。
夏初洛給他的植入程序里,并沒有以往的案件。
用她的話說,經驗會使人產生思維慣性,從而導致錯誤判斷,對于程序與數據控制的仿生人而言,經驗更是致命的。
這就是為什么,執行局每個月都有沒覺醒的仿生人執行官報廢,因為他們做事全靠程序判斷。
再精密復雜的程序,終究在某些方面比不過人腦。
“不錯,學起來很快。”夏初嘴角微揚,贊賞道。
“問題的突破口本應該在那個失控仿生人身上,可……”陸文想起那段監控視頻。
那個仿生人在把工人推進煉鋼爐后,自己也跳了進去。
灰飛煙滅,渣渣都不剩。
很明顯,要么是被人遠程控制,要么是被植入了某種強制性的命令。
“第三個李健死的更慘,午睡的時候被推進焚化爐。”陸文想想就覺得有點滲人。
后來在監控中,甚至聽到了隱隱約約的慘叫聲。
那家火葬場的焚化爐都挺智能的。
提前控制好時間溫度等參數,不需要別的人操控。
三號李健被推進焚化爐后,那個失控的仿生人同樣躺入了另一個焚化爐,最后只剩了點渣渣。
“兇手把尸體和作案工具都處理得明明白白的,而且從未現身過,導致一眾執行官都無從下手。”
這人很高明。
仿生人出現后,許多案子的難度確實越來越大。
但好歹那些案子都會留下點什么。
尸體是不會說謊的,留下尸體的話,可以根據尸體溫度、尸僵、尸斑等判斷死亡時間,可以根據傷口判斷死亡原因,可以做病理切片,還可以根據胃里殘渣判斷是否服用安眠藥之類的。
但是二號和三號李健連尸體都沒留下。
“四號李健可能是死得最痛苦的,另一側籠子里有五只老虎。”
當時已然入夜,動物園已經關門。
李健開始打掃一側籠子。
仿生人同事打開了另一側籠子。
甚至都沒人發現這個可憐的員工,監控室的保安睡著了,直到第二天早上,人們才發現地上的血跡和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