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戰略上一直贏贏贏,戰術上一直輸輸輸,最后弄了個平局。
但直到現在,戰略上依舊占優,主動權其實還把握在法國人手里,只要給予一定的支持,搞事的主動權還在杜普萊克斯這邊。
現在杜普萊克斯居然被法王召回了,而且據說命令是非常嚴厲的如不聽令,直接逮捕。
這對琢磨著封侯的杜鋒來說,簡直是天下的喜事。
現在法國在印度的情況,全靠杜普萊克斯一個人在撐著,很多盟友關系,都是靠他來維持的。
或者說,他和他老婆。
杜普萊克斯為了和當地王公打好關系,娶了個寡婦。
一個長袖善舞、頭腦敏銳的外交型萬人迷寡婦。
現在空降過來的這個叫戈登的,當地王公認得他是誰啊在最需要法國人幫忙的時候,總督被換人了,那我為什么不投英
法國在印度的局面,就是沒有制度、全靠一個人撐著,標準的人亡政息。
人亡政息的含義和特點,大順這邊的人,太了解了。
換個人,局面就會直接崩。
現在這人馬上就要滾蛋了,杜鋒嘴上頗多惋惜,實則八成的氣力都在維系面部表情不要露出狂喜之態。
因為從大順的戰略上講,調走杜普萊克斯證明什么
證明劉鈺謀劃的讓法國把力氣花在美洲、必要時候可以放棄印度的陷阱,法國人已經掉進去了。
也證明劉鈺不去搞法國的統制經濟和高關稅,而是大量惠法,收法國的人參貂皮,讓知道自己無力維持多點開花的法國,主動選擇了北美、實則放棄了印度。
只要法國人在印度沒有全面潰敗,大順就沒辦法在印度出手。
大順必須保持和法國的良好關系,至少在一戰打完之前,都必須是盟友。
印度,只能是法國撐不下去,以反正也守不住的印度為代價,換大順出兵,大順才能入場。
法國人可能想的挺好,大順在旁邊,在錫蘭就有駐軍。
讓大順做調停人,英法在印度保持現有狀態,誰也不主動搞事。
想法是好的。
現實是殘酷的。
因為是否干涉,是否會出兵,掌握在大順手里。
而大順也不需要和英國簽密約什么的,只需要幾個動作暗示,英國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大順不會出面干涉。
杜普萊克斯的設想,是吃了印度,收人頭稅、鹽稅、土地稅。
問題是短期是賠錢的,完全看不到收益,天天在賠錢;而北美,則是一船船的人參貂皮東珠,運到大順換錢換湖絲。
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