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面,輝格黨寡頭派,在英國這里其實叫“宮廷派”,與“鄉村派”對應。
“宮廷派”,或者輝格黨寡頭集團,為什么現在會激烈地開始爭論“主權在議會”
為什么之前不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之前掌控著議會和權力啊,所以他們不必大聲疾呼,大聲去辯經,去爭論主權到底在國王還是在議會。
就像,你已經拿到手的東西,并無爭議,你會到處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嗎
只有這東西已經出現爭議了,可能要被別人拿走了,所以才要辯經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
現在,喬治二世估計肯定要完,八十歲的人了拉屎用力過猛,基本活不成了。
王世孫即將繼位,而王世孫繼承的他爹的“世子黨”成員,都他媽的是一群被排擠的、無法進入中樞的的人。
他們傳統、保守,而且他們的基本盤,也就是英國的鄉紳和土地地主,有非常明顯的威權傾向,并且十分傾向于“真正的國王掌權,凌駕議會之上”。
這種情況下,宮廷輝格黨掌控著議會;而鄉村黨、托利黨、傳統派們,自然傾向國王。
很正常的朝堂政治手段,就和天朝皇帝找太監、羅剎前女皇養德國黨對抗樞密院,其實差不多的道理。
富蘭克林敏銳地感受到政治的風向,在倫敦的這幾年,他感覺到事情正在起變化。
國王派和議會派之間的沖突,肯定會擴大,一旦喬治二世薨了,這種矛盾就會激烈公開化。
對此,富蘭克林認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包括中法聯軍圍攻直布羅陀、中法西三國反英同盟的形成,辯證地去看,也可以視作一個“改變此時政治格局的契機、改變十三州身份尷尬的契機”。
因為,要討論的北美十三州更多的義務問題,形式雖不像,可就權力分配上,也就類似于大明大順在即將崩了的情況下,討論“要不要開團練、是否允許地方勢力崛起”。
某種程度上,和法國此時正頭疼的稅收財政大討論中,很多貴族給國王寫信支持清查田畝差不多放棄部分權限,換取更多稅收。
想要一些東西。
就得放棄一些東西。
作為十三州的人,富蘭克林自己也明白,現在北美十三州的情況已經相當麻煩。
所以,他希望,通過這一次中法聯軍圍攻直布羅陀、威脅登陸的機會,達成他一直以來的政治訴求。
即,把十三州捏成一個整體,建立一個有統一市場、統一政府的政治實體。
以這個政治實體,做一個和英國平等的政治地位,在一王主權的領導下成立一個英國聯邦,英王為天下共主。
而如果能夠達成,那么,十三州當然可以為這一次的戰爭,更多的兵員、財政、稅收,把可能從加拿大方向進攻的中法聯軍推回大海。
這,不能靠十三州自己。
還是得靠國王給拿個主意,給個名正言順的名分。
因為,十三州內部,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意見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