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敦刻爾克,則算是法國的一個不可觸碰的傷疤。
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后,英國逼著法國,拆了敦刻爾克的港口、防御設施、填平了港口、燒毀了商鋪。
理由是敦刻爾克太自由了,以至于戰爭期間,有海盜襲擊了英國的商船并在這里補給,所以不準自由。
當然,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敦刻爾克距離英國太近了,擔心法國從敦刻爾克進攻英國。
這件事,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后,一直被視作法國人的屈辱。
一直到多年前大順參與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并且策動荷蘭政變、且法國理論上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算是個名義上的勝利者。
路易十五在戰爭結束后,立刻花了大價錢,重新建設了敦刻爾克。
畢竟,這是個象征。
恢復對敦刻爾克的統治,在象征意義上,是“法蘭西重回布倫海姆之戰前的榮光,我路易十五已經快要追平十四了”。
但這一輪戰爭開始之后,敦刻爾克立刻被英國的海軍燒掉。
并且,每個法國人都可以確信一點一旦法國輸掉了戰爭,敦刻爾克必將再度毀滅,成為那個法國根本無法管轄、要看英國臉色和遵守英國條約的法國領土。
敦刻爾克的象征意義,極大。
因為特殊的戰略位置,使其在地緣上,非常適合進攻英國如果不是很近,那么也不會有那次會出名的大撤退渡海可攻英國、北上可達奧屬尼德蘭的天主教地區也就是比利時。
故而,只要法國贏了,或者說法國處在戰略進攻地位,那么敦刻爾克一定會大建。
反之,如果英國贏了,或者說英國處在戰略進攻地位,那么敦刻爾克一定會被拆掉。
除非英法同盟,比如一起干西班牙、一起干荷蘭的時候,敦刻爾克才不這么敏感。
真要說地理位置險要,倒也險要。
但要說真正的進攻壓力,或者說最適合的進攻發起良港或者海軍基地,那還是算了吧。土倫和布雷斯特,都比敦刻爾克合適的多,背靠大后方,安全的很。
但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英國兩國“第二次百年戰爭”,每次戰爭結束后,肯定要圍繞著敦刻爾克問題扯一堆蛋。
烏得勒支條約,扯了;亞琛條約,扯了;歷史上的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扯了;一直到再一次的巴黎和約,法國人支持十三州干了英國在巴黎簽字,還是扯了這個問題。
法國的啟蒙主義者,歷史上并不介意法國丟了加拿大。
但是,歷史上七年戰爭后,英國再度要求法國拆了敦刻爾克,引發了法國的巨大仇恨,被視作比丟了加拿大還大的屈辱。
大順選擇在這個節骨眼,讓英國戰俘去敦刻爾克中轉,實際上也算是明確地告訴法國這一次被英國人拆了的敦刻爾克,我們保你再建起來了,我說的。
換句話說法國的核心利益,大順知道在哪,并且你放心,這個同盟,一定會捍衛法國的核心利益。至少,這個基本點不會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