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大順不賣白糖、不賣紅糖、不賣甘蔗酒、不賣煙草、不賣羊毛、不賣玉米
當然,大順賣茶葉和瓷器這些奢侈品,但問題是這玩意兒大順賣,對買方來說,還是東印度公司賣,有區別嗎
所以,大順這邊叫的最歡的口號,實際上英國固然有反對的,但說到底還是支持的或者不置可否的占大多數。
雖然這一次從歐洲打到美洲、打到馬尼拉、打到印度的戰爭,可以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是,這和歷史上的那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邏輯還是不同的,那一次是以消滅對方工業能力和過剩生產力為目的的屠殺。
這一次,則是大順要將歐洲的工業資本,扼殺在“即將破繭之前”。
靠賣白糖、養牛、養羊,可以成為發達國家嗎
其實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后世歷史上曾有個發達國家叫阿根廷,那時候的地理課本還專門介紹“南北國家”的區別,特別強調阿根廷是“北方國家”。
賣糖的海地之類,也曾很富裕。
所以,其實大順如果真的要在貿易上取得突破口,其實壓力并沒有那么大。
因為受影響的人確實不少,但也不至于到工業化之后全面受影響的地步。
既然皮特把原始積累當做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同樣也得感謝英國之前的殖民地政策,為大順培養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市場。
一個被消滅了紡織業的愛爾蘭、一個被航海條例遏制在工業破繭之前的北美、一個本土消滅了自耕農小農經濟的英格蘭。
準確來說,如果大順真的拿到了自由貿易。
十年之內,英國包括北美這一代人的感受,將是“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成本下降、手里的白銀更值錢了能買到更多的消費品”。
并且,這種生活水平提升的感受,將是實打實的、實實在在的。
至于以后,那是以后的事。
只不過,暫時來看,這種變化,和過去不一樣。
保守派是最怕變化的。
有時候,未必是理性的怕,分析出變化帶來的壞處一二三,然后擔心變化。
而是保守派本身,在感性上天然害怕改變,他們更熟悉過去的模式,比如英國此時的這種以海關消費稅和土地稅為主要稅收的現狀,發生了變化。
格倫維爾之所以要拿這篇文章來說皮特,也是因為他覺得文章里說的東西好像是有道理的,而皮特之所以如此警惕是因為皮特的保守。
當然,關于自由貿易的討論,在英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皮特聽到這篇文章里的說辭,以及對他“保守”的評價,不屑地問道“如果,中國的商品真的涌入,那么我們的稅收從哪里來呢”
格倫維爾則按照文章上的說法,回道“現在大量的收入,不也是來自于壟斷貿易權和關稅、茶稅、糖稅嗎”
“而實際上,之前東印度公司不是也論證過,如果降低茶稅,使得大量的喝走私茶的人,喝了關稅茶。雖然在單位關稅上下降了,但是在總體稅收上是增加的。”
“中國的商品涌入,我們也不是不可以征收關稅。只要一定數量的關稅,就可以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甚至可能增加財政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