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這個問題,要比理解什么是貿易和稅收重要的多。
或者說,對于小國王而言,不需要先弄明白貿易和經濟這些復雜的東西。
先明白現實和理想、法令和執行、朝堂和行政這些東西,比理解那些更復雜的東西更重要。
哈利法克斯伯爵支持布特勛爵提出的用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來補財政窟窿和國債的做法。
那他就必須先告訴國王,政策和執行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于是,他先以自己貿易委員會負責人的專業,給小國王講了一個顛覆小國王認知、扭曲他對現實理解的一個很簡單的事。
1733年的糖蜜法。
當然,哈利法克斯伯爵不是在講這個法律背后涉及到的種種博弈,而是在講一個“法令和現實執行”的問題。
這種事,真就是東西方都一個吊樣。
歷史上,在廣東一口通商之前,各地的海關都競相給出更優惠的關稅價格,以追求外國商船在本海關貿易。
后世,招商引資,各地政策競相去跪著舔投資商,給出的條件一個比一個優厚,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這蜜糖法涉及到的法國關稅保護、法國本土白蘭地產業保護之類的問題不提。
只說這個收稅問題。
稅法出了后,從馬薩諸塞州開始,到新格蘭的其余地方,所有的海關都在干類似的事。
哎,你上我這來,你這100桶糖,記賬的時候,我給你算50桶;另一個海關一看,好嘛,他算50桶我算45桶,你上我這來。
這里尤其以馬薩諸塞州最為嚴重,海關之間互相卷,卷到這破稅法“連激起北美殖民地反抗的力度都沒達成”。
因為當地人把走私,看成一種正當職業。
就像是一些地方,平日為民、閑時為匪一樣,當地百姓普遍認為當土匪搶劫殺人是一項工作;亦或者大順鹽區,當私鹽販子,也被認為是一項正當工作。
干啥不是干啊。種完地了,殺幾個人搶點錢花,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或者在海上做買賣,發現個商船,上去搶一波把人扔海里把貨占了,這不正常工作嗎道德上覺得非常正常的事。
再加上緝私手段幾乎為零,又要參與對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還得好好對待北美生怕北美不滿,這稅是加了,稅收幾乎沒見到。
哈利法克斯伯爵給國王講這個道理,就是希望國王明白一件事
你以為,糖蜜法是個好法令。法令一出,西班牙和法國的糖,就不能低價傾銷了,這樣既可以保證本國種植園主的利益,又可以為國庫增加稅收。
既提振了本國的蔗糖產業發展,又可以將這些稅收用來降低本國的土地稅。
多好,一舉兩得。
但,現實就是,這個法令吊用沒有,反倒使得法國的蔗糖產業迎來了一波大發展,“北歐”工業品的走私更是成了野火燎原之勢,因為這放開了英國西印度商人可以直接把糖往歐洲大陸賣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