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其實此時,這兩種私有制之間的差異已經初現端倪了。因為,此時南方鄉村的人均資產,是392英鎊;而北方鄉村的人均資產,只有200多。
包括后來的翻越阿拉巴契亞山、闖西部、宅地法等等,都是試圖延續建國基石。
距離城市越遠、距離種植園越遠、人越少地越多,這種最開始的傳統也就越深。
應該說,在北美建國尹始時候,由此時的墾殖小生產者私有制為基礎的意識形態,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打越來越多的補丁。
熟人社會的社區、基層的小生產者意識形態衍生出的自組織;與帝國本身、大資產者的利益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和裂痕。
本質上就是扭曲了這兩種私有制、統歸于“私有制”這個概念所產生的扭曲。
寫“經書”的時候,是小生產者、自耕農、每個勞動者都能獲得自己土地和生產資料的時代。
這種經書到了新時代,肯定是要出問題的,這是必然的。
一個需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勞動力、更密集的資本;一個需要適當的人口,都可以把那種土地的一部分,轉化為自己的私有,轉化為個人的生產手段,但又需要加一個仍無害于后來者的前提。
某種意義上講,大順這一次非要瓜分北美,也算是一種促進歷史的進程。
西部的土地被占、南部的土地被占、北部的土地被占,十三州所能容納的“可以把那種土地的一部分,轉化為自己的私有,轉化為個人的生產手段”的人口基數閾值就越少。
換言之,用不到1830年代,被剝離了生產資料而足以發展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人口,就會出現。北美的工業化和打破小生產者所有制的工業大發展,也會極大提前。
百十畝地十頭牛,誰去工廠打工
大順絕不會允許東海岸人,翻越阿巴拉契亞山,去尋找新的墾殖地,以確保更多的人擁有自己的土地。
因為大順也正在用類似的方式,試圖讓西海岸的大順人,擁有自己的墾殖地。
這種墾殖殖民地的繁榮與痼疾對于資本殖民的反抗的本質,就是此時約瑟夫沃倫宣講的這一切東西的經濟基礎。
因為這些東西,真的很符合此時北美東海岸的經濟基礎,以至于是那樣的誘人、那樣的符合此時人們對于理想國的設想。
它不是錯的,甚至不是不合時宜的。
但它的問題,也偏偏在于過于合時宜。
因為大順的出現,和劉玉試圖以金礦引誘跨太平洋移民的想法,使得這種“時宜期”,大大縮短了。
不管怎么說,此時約瑟夫沃倫講的這些,是好事。也是一個基于此時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的正確選擇。
當然,這也有利于大順這邊賣貨。小生產者、自耕農的消費能力,還是很高的。
htts:book101016812228346ht
天才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