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
貧富差距。
道德敗壞。
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正因為杰斐遜不是土包子、不是沒見過世面,所以他這一生都反對工業化、反對資本主義。
我寧愿看到半個世界人口滅絕,也不愿這個反工業化、退回小資產者所有制、自耕農、鄉愿社會、鄉約村社的事業失敗
當然,那時候北美也是有資格嘲諷歐洲工業化的。
不只是嘲諷,而且還是鄙棄。
在土地銷售法改革之后,每個家庭都能得到160英畝的土地,也就是960畝。
歐洲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問問飛速工業化的城市的工人,你家別說960畝,有960平嗎
這種反工業化、反資本主義的小資產階級私有制的思想,是有底氣、有基礎的。
反對工業化的,未必都是壞人,甚至很可能許多人都是好人。
但,是,反動的好人。
凡事走到私有制、土地自由買賣這一步的國家,早早晚晚,都會生出重農輕商反工業化的想法。
這幾乎是所有“私有制加土地自由買賣”為基礎的國家的通病,邁不出這一步、邁不出這一關鍵的“不惜一切代價工業化”的一步就會周期輪回。
而牛耕、壟作、高爐鐵、畝產120斤的生產力水平,配上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買賣,將來會變成什么樣
這一點,中國已經向18世紀的歐洲、美洲的啟蒙主義者、小資產階級的空想派,用兩千年的歷史證明過,可當時沒人相信。
杰斐遜這種反動空想的物質基礎,是北美廣袤的土地、北美稀少的人口。這些現實基礎,給了他這種空想似乎可以實現的假象。
但終究是假象。
伴隨著禁運法令對商業買辦的損害、對本土制造業的刺激,紡織業和其余制造業在禁運法令期間的飛速發展不可倒退,他除了失聲痛哭認為第二版山巔之城也破滅了卻又無可挽回外,別無辦法。
他說恐懼的制造業、銀行、金融業、會一步步瓦解他幻想出來的鄉約村社為基礎的熟人社會。
的確,他的幻想,得到了很多北美人的支持。
但是,同樣的,他的禁運法令打下了北美的工業基礎的同時,他自己也被原本的貿易體系得益者,打上了“暴君”的名號。
因為禁運法令的“陣痛”,摧毀了原本北美的對外貿易賣原材料、進口工業品的貿易體系。
使得原本的商業資本、通過貿易完成了資本積累的商人,不得不將資本投向美國還沒發展起來的紡織業、玻璃制造業,完成了對英國紡織品的替代。
使得一些商業海運發達的州、糧食出口州,原材料出口州,不惜喊出要退出聯邦的口號。因為這個“陣痛”,確實太疼了,這是原本的國家經濟體系的重新大洗牌,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工業品價格激增、走私泛濫。
是非功過,難以論說。
這些之后的事,或許可能根本不會再發生了,大順這邊當然也不可能知道這一切。
但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順這批粗略認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人,他們可以圍繞著此時北美的經濟基礎,編造出一套合適的忽悠,來徹底打開北美的市場,獲取足夠的支持,并且把這一套壓死殖民地工業發展的理論,發揚光大,變為顯學。
選出來他們要拉攏的人、明確出肯定要反對的人、支持一批人、弄死另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