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的策略也是非常清晰。
要么不打。
要么大打。
之前大順和英國,在南洋就發生過幾次沖突了。包括且不限于偷著運鴉片但是找中間商不讓東印度公司擔責;包括大順皇家很不滿英國在南洋偷偷摸摸買香料嚴重影響皇帝的香料利潤抽成。
但是,也就一直“忍”下去了。
怕的就是英國有腦子好使的,看到大順下南洋,趕緊開始補貼北美的棉花種植業。
顯然,英國沒這么干。
而是依靠印度的原棉,來扶植靠著高額關稅保護起步的蘭開夏棉紡織業。
大順掐斷了印度貿易,蘭開夏的棉紡織業這不是賣不到市場的問題,而是原材料上直接就斷了。
這種貿易格局的改變,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并非是單線的。
再比如柴郡的鹽。
北美靠海。
北美有的是森林煤礦。
但是北美的勞動力價格太貴。
所以,新英格蘭地區,即便有一點鹽產業,也頂不住柴郡的鹽。
但是,隨著戰爭進行。
大順的確不可能把鹽從蘇北運到美洲。
但不能只考慮大順。
而是要考慮到,大順參戰之后,貿易被切,新英格蘭的煮鹽業也迎來了春天。
這就讓柴郡的鹽,更加賣不到北美去了。
之前奧王繼承戰爭的時候,齊國公參與分贓大會,代表大順,提出了反海盜公約。
因為大順的特殊情況,大順是對海盜深惡痛絕的。一個商品出口國,怎么會喜歡海盜
當時英國人嘲笑大順,說“一群閹人提議禁止性的生活”。
因為加入反海盜公約的,都是些什么俄國、奧地利、普魯士這種壓根就他媽根本沒機會私掠的國家。確實像是一群閹人在討論關閉青樓。
但是,既然英國不參加,大順就劫船唄。公約只對公約內的國家生效,而加入公約的國家連私掠的資格都沒有,大順當然遵守公約。
又因為大順算是比較的壟斷貿易政策,使得大順所有的遠洋商船,甚至去日本的商船,都必須按照標準購買重裝商船。
雖然嚴重地扭曲了自由貿易,要不然更便宜、成本更低的船一樣跑日本。
但在開戰之后,效果就顯現出來。
重裝商船、月距角經度法、壟斷專營公司水手培訓軍事義務還有最關鍵的,西班牙換王導致西班牙參戰,大順船隊可以在哈瓦那補給,私掠效率至少加了200。
這幾套組合拳下來,整個英國西部工業區,全都崩潰了。
金融崩潰,那是早就注定的事。
不管是東印度公司被掐死。
還是金融業,得考慮利息,得考慮周轉,得考慮風險。
大順參戰之后,北美種植園區1500萬的貸款,至今不還,這些巨大的風險自然被一個個引爆。
而萌芽工業的崩潰,才是真正要命的東西。
1750年左右,英國基本消滅了自耕農。
這是好事,如果能夠持續工業化的話。
但好事的背后,就是這點萌芽的工業被切斷,這些人又沒有土地,吃什么喝什么
怎么生存
利物浦的混亂,只是大順參戰后英國總崩潰的一個縮影。
即便,實際上大順和英國,打的最大規模的一場海戰,也就是各自七八艘沉沒的規模。
即便,大順實際上并沒有和英國打一場“特拉法爾加”。
甚至大順壓根就沒打算登陸英國,而且,防“盟友”跟防賊似的,生怕法國真的稱霸,那歐洲市場就完犢子了,法國的工業自主主義針就讓大順成了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然而,英國就這樣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