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此時英國北美等地的主流思想。
更重要的是,威斯敏斯特宮里,有幾個人是搓棉花的有多少是冶鐵的
比起數量龐大、力量強勢到在大幾十年后依舊可以推動谷物法的地主貴族的托利黨,與貴族和金融資本商人集團融合的輝格黨
制造業在英國議會有多少發言權
更進一步說。
從克倫威爾時代開始的重商主義。
到底是主要目的是為了攫取商業利益,對制造業的保護和制造業的發展,只是副產品
還是說,從克倫威爾時代,英國就有一股強烈的信念,一切為了工業化、一切為了制造業發展
就像是一只鳥。
它的目的和初衷,到底是為了吃葡萄,結果吃的多了,拉屎拉出來的葡萄籽,長出來了一片葡萄林
還是其初衷,就是為了拉屎把葡萄籽拉出來,拉出一片葡萄林,所以才去吃葡萄
這種認知上的區別,恰就是大順在戰略上認為能和英國談判、促成關稅貿易的基礎。
以及,這也是大順在戰略上,試圖搞北美洲勢力均衡,讓英國法國都不要放棄北美,把北美四國勢力均衡的基礎。
利物浦的流血,讓北美的價值,或者說,讓北美在英國政府眼中的價值,急速提升了。
至少,超越了牙買加和巴巴多斯。
不是商業上的價值,也不是稅收上的價值,而是英國在1750年基本消滅了自耕農后的轉型的這個十字路口上,被大順摻和了一腳后,北美作為“泄壓閥”的價值。
此時的倫敦。
英國的新國王和他身邊的大臣們,享受著難得的好日子。
這一段時間,反國王、支持皮特的大量報紙和爭論,都像是忽然之間失聲了一般,安靜了好久。
尤其是之前反國王,要求主權在在議會的號稱“為人民發聲”的報刊,箴言報,最近一段時間都很安靜。
歷史上,在威爾克斯主持北不列顛人報之前,箴言報就是皮特一派,或者說愛國者黨、支持主權在議會一派最重要的刊物。
雖然他們號稱,或者說自認為自己是“為人民發聲”、“為真正的自由呼喊”、“為啟蒙人民而努力”。
但實際上,他們代表著西印度種植園、大商人、奴隸主的利益。
在此時的英國,基本上高呼“自由”的,背后多半都有奴隸主在站臺。
他們想要的,是大商人和奴隸主的“自由”,也就是主權歸于議會。
所以,他們現在噤聲了。
因為,利物浦地區爆發的反抗和混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參加了戰爭。
而這些人,比如箴言報幕后的金主,倫敦市長、金融城議員、西印度商會的長老,威廉貝克福德。
他們之前并不反對戰爭。
而且,箴言報之前,一直在“為人民發聲”,認為國王過于軟弱、國王有德國血統,而沒有繼續擴大戰爭規模,奪取馬提尼克、瓜德羅普等加勒比地區的法國島嶼。
他們之前不但不反對戰爭,反而是鼓吹要擴大戰爭的。
并且認為,國王的,主權不在議會,導致了戰爭的規模不夠大。
現在,戰爭的規模倒是大了。
從印度打到了北美、從好望角打到了愛爾蘭。
然后,英國崩了。
利物浦、蘭開夏、伯明翰各地的反抗、起義、混亂,接連不斷。
在這種時候,一直鼓吹戰爭、鼓吹擴大戰爭規模是為了人民的權利的箴言報,沒動靜了。
當然,他們沒動靜的另一個原因,是箴言報背后大金主威廉貝克福德的重要產業,在牙買加的埃舍爾莊園,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
大順派出了一支小規模的部隊,實際上也就兩門大炮和一條小船百十號人支持了起義,并且取得了極大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