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應全面取消對經濟的任何管制。
取消諸如對北美南方種植園的靛草補貼;取消對北方州的亞麻生產和帆布生產的補貼。
取消任何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尤其是要取締棉布法桉這種嚴重的、以行政命令而扭曲經濟運行的措施。
要對那些因為取消補貼、取消進口關稅保護的產業,重拳出擊。
如果曼徹斯特的棉布從業者,敢反對,就應該直接上軍隊,將其抓捕,轉送種植園。
而不應該由這些“既得利益者”,傷害本國的產業轉型。
英國政府以高額的關稅,保護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是絕沒有未來的。
是不可能出現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技術急速進步的。
任何認為給曼徹斯特的棉布以保護和補貼,會讓曼徹斯特成為棉紡織業中心的想法,都是不懂經濟學的白癡。
對曼徹斯特的保護和補貼,只可能讓這些“懶惰”的“既得利益者”,借著21年法桉的保護,生產劣質的棉布。
當然,也包括北美新英格蘭地區的制造業補貼,包括紡織業的亞麻6便士補貼法桉、和帆布的3便士法桉,也應該全部取消。
如果新英格蘭地區的制造業補貼繼續存在,那么原本就貧窮的新英格蘭地區,會和南方州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南方州一個州,就會比整個北方州更富庶。
以史為鑒。
中國為什么能出口棉布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因為中國沒有對呢絨征收高額的關稅,也沒有對棉布給予出口補貼,所以,經過充分的競爭,中國可以出口棉布。
反觀英國,有東方棉布禁止令,有棉產業補貼和原棉進口退稅減免,這就是曼徹斯特不可能成為棉紡織中心的根源,也是英國此時無人懂經濟學的明證。
這種畸形的補貼和法令限制,只會扭曲英國的經濟,使得英國的經濟不健康,無法找到屬于英國的、真正的、絕對優勢的產業。
至于這套說辭對不對
對,也不對。
此時,經濟學剛起步,此時的經濟學,連解釋現在的世界都做不到,只能解釋歷史。
曼徹斯特在英國的關稅保護和原棉靛草補貼下,到底是混成了一群既得利益者在那混日子還是混成了19世紀的世界棉紡織業中心
這個是未來的事。既然還未發生,肯定是要狂噴的,這種關稅保護肯定會把曼徹斯特搞成一群懶漢、毫無技術進步之可能。
至于說中國的棉布產業
那只能說,“相對優勢”理論,是他娘了個腿的完全正確。
因為洪武皇帝的稅收政策,那時候是實物稅,不能折色銀,當然也沒法折色銀。
所以,黃道婆先發的松江布,因為實物稅里的“布”,快速的發展起來了。
別處的人要交稅,自己紡織棉花,還不如拿著糧食啥的,來松江換棉布呢。
這就是在全國統一市場下的、以征實物稅制造需求的、米絲桑棉幾大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相對優勢促進下,使得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在明代快速發展起來了。
甚至可以說,松江地區在明代的棉紡織業發展,就是個典型的“相對優勢”的實操。
同樣是一天的勞動,我種大米、我采桑葉,都比松江快。而松江,織棉布也確實比我快。
那我干嘛又種大米、又采桑葉、又搓棉布呢我干嘛不多采桑葉搓絲,去松江換棉布呢
我擅長搓絲,他擅長搓棉。
我一年干365天,他也一年干365天。我這365天都搓絲,因為我搓絲快;他這365天都搓棉花,因為他搓棉花快。然后我和他交換。
我一年干365天,300天搓絲,65天搓棉;他一年干365天,300天搓棉,65天搓絲。我倆不交換,各自交稅。
哪個總生產量更高
甭管這些東西是不是交稅了,交稅了,不是進黑洞了、不是蒸發了、不是消失了。
社會分工、地域分工、相對優勢、在勞動量不變的情況下整個長三角的總生產量增加,簡直可以視作教科書般的相對優勢實操。
雖然,制定政策的人,是無意識的推動了歷史。他壓根就不可能考慮到這些問題。
甚至,連“消費”也是扭曲的,是實物稅促成的這種消費品交換。
但至少,比靠著高額關稅保護和印度崩潰而發展起來的曼徹斯特,更具有自由貿易的代表性吧
曼徹斯特也配談自由貿易甘地領導個自紡運動,都20世紀的技術水平了,一年就干廢了曼徹斯特246家紡織廠,也配談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