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中國人對法國的援助、對印第安人的援助,嚇壞了北美的那群人。他們此時更需要我們駐軍,更需要我們保護他們的安全。這就使得他們更容易退讓。”
“所謂的休克,按照這本小冊子里的意思,是說依靠無形之手的調控,讓那些所有不合理的產業都消亡,然后產生不列顛真正有優勢的產業。”
“而休克的過程,則完全可以依靠北美的土地,緩解休克的壓力。”
“二十年后,無形之手或許真的可以為不列顛尋找到真正有優勢的產業。將那些隱藏在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下不健康的產業祛除,這既是我們已經戰敗的唯一選擇、也是樂觀來看或許真的有利的選擇。”
布特勛爵并沒有這樣樂觀,他以一種更為悲觀的態度說道“對北美的土地征稅這恐怕很難。”
“只不過,我們已經無路可走。”
“現在想來,中國人恐怕是處心積慮了許多年,才對我們發動了這樣的襲擊。”
“樂觀來看,未來或許可以更好。休克之后蘇醒過來后,不列顛可以找到自己不需要保護的優勢產業。”
“但不樂觀地看,我們也別無選擇。”
“中國人的態度,和法國人完全不同。和他們的大使接觸,可以發現,他們有非常明確的目的。”
“而且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每一條意見或者要求,都有一種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的態度。使得他們的要求,更具說服力。”
對于大順到底是“因為英國在印度的激進政策被刺激到了,而臨時起意壓制英國”
還是“處心積慮,早有所謀,甚至連戰爭該如何結束都想好了”
這個問題,有事實的角度。
也有出于內斗、甩鍋、黨爭的角度。
內斗、甩鍋、黨爭的角度,當然是因為英國在印度的激進政策,觸動了大順的安全敏感線,招致了這場戰爭。
而事實的角度,或者說很多人心照不宣的角度,自然是“處心積慮”的版本。
不管是關稅問題上給英國留關稅的收入。
還是在北美阿拉巴契亞山邊界問題上的態度。
都是如此。
大順這邊的要求,不但是站在大順的角度去談的,也站在了英國政府的角度去談。
對于這種談判,肯定是要小心翼翼的,敵人怎么會這么好心肯定是包藏禍心,或者另有圖謀。
然而,偏偏又是無解的,大順就差把圖謀直接說出來了,可英國政府卻不得不接受,因為無法破解。
以阿拉巴契亞山邊界問題為例,大順這邊也站在了英國政府的角度。
認為以英國這種統治能力,如果想要保證北美的向心性,那么最多也就只能統治到阿拉巴契亞山以東。
再往西,英國就會完全失去控制力。沒有這個能力統治這么深入內陸的地區,因為統治也是一門技術,是需要學問和歷史的。
如果英國不遷都,那么其統治極限只能是阿拉巴契亞山以東的地區。
而繼續往西,且不提和法國與印第安人競爭的問題。
即便假設法國戰敗、印第安人不堪一擊,那么英國現在在北美根本無法征稅,大量的土地都歸于私人,英國連一點國有土地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