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瞄準的,就是舊金山的配套產業。
舊金山樹不多。
開礦、挖金子、挖銀子。
蓋房子、開旅館、弄住的地方。
這需要基建。也就需要木頭。
顯然,木頭房子,在舊金山的金礦區,肯定是性價比最高的。
木頭房子,有個特點,愛著火。
這倒不是說劉玉要去主動放火。
而是說,這事,如果他不干預。
那么,舊金山的金礦一旦開始開采,大量的木頭房子就是亂七八糟地建起來。而且,以性價比來說,木頭房子肯定是第一選擇。
劉玉不會強制“泡沫”公司一定要蓋磚瓦房,那么他們為了利益,肯定會選擇木頭建筑。
而木頭建筑,加上混亂的街區、礦區的“野蠻”或者說“活力”。
假設舊金山的金礦能開采三十年,那么這三十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按照幾率來講,至少也得個七八次大規模的火災。
這是必然的。
防不住。
燒了就得重建。
重建就得要木頭。
建完了多半還得燒。
燒完了多半還得建。
所以,楓林灣地區,包括后世的溫哥華、西雅圖這個海灣區,就可以找到他們的“第二產業”的起步木材加工業。
甚至可以說,在劉玉的計劃中,楓林灣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的起步發展,以及“工資勞動者”成為必須,就是靠著南邊的舊金山一次次被燒、一次次重建來的。
這樣一來,能帶動至少七八個產業。
比如說,舊金山挖金子,得需要糧食吧
糧食得運到舊金山吧
運糧食得需要造船嗎
房子燒了,得需要木材吧
木材砍伐完,得需要加工吧
這樣繞了一圈,靠著舊金山的貴金屬,一個簡單的“商業循環”也就搭建起來了。
這里面,劉玉只需要“高抬貴手”,不給“泡沫公司”加過多的義務、鎖鏈。
不強制泡沫公司必須要按標準蓋房子、必須要用磚瓦房等等。
稍微松一點監管,可以說,必然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