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要談吃喝拉撒睡,那么免不得就要詢問詢問,去了扶桑之后,吃喝問題確定能夠解決嗎朝廷發的糧食,確定夠吃嗎
這些問題,私塾先生無法從技術上解決,只能從“信仰”或者“邏輯”上解決。
信仰上,他相信,主流的意識,大致還是以民為本的,朝廷應該會準備足夠的糧食,避免墾荒的人餓死。
邏輯上,則更簡單。如果朝廷只是想把地空出來,那么把人逼反了再殺掉、或者運到海上之后根本不往扶桑去,半途直接扔海里淹死不就得了
移民也是要花錢的,橫跨大洋并不是可以直接躍遷過去的。最大的成本,不是土地、不是農具、不是種子,恰恰就是遷徙的“船票”錢。最大的成本都付出去了,怎么可能不做妥當準備,白白增加死亡率呢
他是這么想的。
實際上,他想的,還真不錯。
只不過,固然他在考慮邏輯問題的時候,已經想的很陰暗了。
實際上,劉玉選擇的遷民重點方向,很多想法,比這陰暗的多,屬實地獄。
劉玉知道,舊金山有金子。
但是,第一波遷民和農業遷徙的方向,并不是舊金山周邊,而是后世的溫哥華、此時的楓林灣,以及后世的西雅圖等那一圈地區。
一來,這里比較適合耕種。
二來,將來向東跨越山脈,就是后世的加拿大草原三省,天賜之地一般的農業條件旱草甸子、沼澤甸子,開發起來,不是一個難度。而后世加拿大的草原三省,則是標準的旱草甸子。
當然,這兩個原因,都不“地獄”。
真正地獄的,是第三個原因。
大順現在在北美采取的殖民政策,是什么
是標準近世殖民學說。
這個學說的精髓是什么
行政干預,扭曲土地價格。使得每個移民者,都是潛在的“工資勞動者”,通過賺取的工資來購買被扭曲價格后的土地,實現百十畝地一群牛的家庭農場生活。
這些潛在的工資勞動者,是為資本主義發展做準備的。
那么,反過來說,也即需要,要發展一些非農業的產業,實體工業,從而才能讓這種“標準近世殖民學說”有意義。否則,要那么多的工資勞動者,干啥
同樣的,必須要確保,這里的產業,有利可圖、有市場交易,從而才能發展起來產業。
種地捕魚那屬于第一產業。
這個,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口。
所以,得弄出第二產業來。
從而,讓投資者,愿意出錢從大順本土雇人,或者說出這個船票“抓人”過來干活。
起步,劉玉選的是金銀礦。
這肯定沒問題。
而在起步之后,如何快速地把產業發展起來,形成一個工業城市
這個工業城市的商品,又該是什么
這個工業城市生產的商品,市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