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明朝開始推廣,因為治水需要這玩意兒,高粱秸稈可以在修堤壩的時候作材料。
另一方面,也是被柴禾問題逼出來的。
農村不是京城,京城況且都能因為煤的問題,鬧出許多事端。華北農村在燒火這個問題是,確實老大難。
是以,說一些家庭,到了秋天,婦女拿著小耙子,去地里刨豆根什么的回去燒火做飯,并不是夸張,而是事實。
尤其是移民的重點地區,山東,早就沒有“公地”了,早就完全私有了。公地林地,既不存在,便有些林木,那也是私人的。
耙豆根,并不是為了取暖,而是單純為了做飯。
取暖取暖自然是冬季蹲在房子前面的向陽面,曬太陽。號稱外面比家里暖和的多,那也確實。
到了這邊,很多習慣是要改的。
艱苦樸素,得看為了什么。明明有的是木柴,為了艱苦樸素而艱苦樸素,那便實在沒意義了。
既是搞了村社,又有點類似于上古井田的設想僅限于九村一城這種布局模式是以,諸如農正之類的官員,也都派了過來。
都是些鯨海移民鍛煉出來的,最起碼,搭火炕、做壁爐之類的技術,是有的。
這些村社的房子,基本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至于以后怎么弄,那是個人的意愿,但現在嘛,還是按照一個模子搞出來的,也算是教會這些移民冬季不要去外面曬太陽、而是躲在家里燒木柴這里冬天也沒太陽,曬不成。
大順這邊有鯨海移民打下的底子,主要是“干部”底子。在這邊,組織能力、農業技術、住房技術、取暖細節等問題,都是輕車熟路的,搞就是了。
早來了一期的移民,對于暫住在家的要求,并不抵觸。一方面沒有土客矛盾等土地沖突問題、另一方面也是他們來到這里后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各個村社的人現在也正是農閑時候,沒什么太多要忙的,便按照村社的組織,自來楓林灣這邊幫忙。
隨著移民船隊抵達,楓林灣很快就忙碌起來。
婦女被組織起來,做飯,移民的伙食。
男子也被組織起來,幫著拉船、用小舟運人、運貨、牽牛馬等任務。
剛下了船的王成一家,看著這里的熱切氛圍,很有些不太適應。
再一個就是暈船暈了太久,這一路風浪顛簸,雖然不至于出人命,但也罷移民們折騰了夠嗆。
如今終于踏上了岸,看著這么多人、感受著陰冷的天氣,還是不太適應的。
在楓林灣吃了點飯,傍晚時候,便按照分配的名單,被送到了一個在北邊靠河的村落。
百二十戶的村子,一下子涌入這么多的陌生人,要是幾年前,肯定是不適應的。
但先來的這一批,也都是從陌生人開始組建村社的,彼此在這等陌生之地,需得互助才能生存。
是以,如今再來了一批陌生人,倒也不會覺得不適應了。
主人很是熱情,給他們了晚飯,就是簡陋了點。
玉米面窩頭,加上腌的芥菜疙瘩切成絲后蒸熟的,最后點了幾滴豆油。
一個巨大的木盆,里面裝了滿滿一大盆的揪疙瘩。
鑒于王成的年紀頗大,尊老愛幼的習俗還是有的,專門給王成弄了兩個白面饅頭,也算是盡了地主之誼。
屋子里木柴噼啪作響,很是暖和。
吃完飯,略聊了幾句,無非是家是哪的、幾口人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