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那邊已經演示過一次什么叫政教合一了,這邊就不要再走一遍了。
既然最終的目的,是要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般的關系都破壞。要抹去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把教師、教士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
那么,自然是要招募本身已經融入到這種社會存在中的人,而不是指望著一群家里富庶到脫產琢磨著復古圣人之學的人,來融入這一套東西。
雖然不敢說大順的那些復古派儒生都是家庭富庶到足以脫產讀書,但謂之七八成大抵是不夸張的,很多想法一看那就是脫產脫久了腦子里臆想出來的。
既是這樣,那么就不能談太多情懷,還是要談更多利益。
有些情懷,在大順是沒法談的,談不了――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后面還跟著一個目的呢,爭取更大的勝利。而這個勝利怎么定義誰的勝利這在大順是沒法談、也談不了的。
談不了,就不談,那就談利益。
談將來子嗣買地授田時候的優惠、談八一稅讓教師吃皇糧、談將來干不動時候給予生活保障。
將現實的利益和將來的大餅,明明白白地遞給了私塾先生后。
為首的官員又道“這件事,目的有二。”
“一來衛所拓邊,先把一些要沖之地占據。”
“二來就是需要那邊的牛馬交易。法國人缺糧,這邊缺牛馬。”
“不過也不是說現在就去。”
“先要挑選踏實肯干的、家里有老婆孩子的壯年,先去二年,將堡修好、將地墾出。以老婆孩子為人質,壓在楓林灣。”
“你暫時也現在楓林灣干著,一二年后向東遷徙。但在這之前,還得進學,學一些東西,教書的東西。”
“一切草創,是以你雖不墾田,卻也不會輕松。上午教書、下午進修。前期的話,日子都艱難,吃喝肯定吃飽,但也僅限于此。畢竟為了遷民,這里還要積攢糧食”
私塾先生在聽到“周鄭交質”這個典故的時候,就知道,要繼續向東開拓的那群人,肯定是要有老婆孩子的,否則質什么
質爹媽的話怎么說呢,并不是太好用。雖然理論上按照文化傳統,質押爹媽比質押老婆孩子更“貴重”,但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
他也看了給他的待遇,應該說如果這些餅如果將來能兌現的話,還是很不錯的。
因為他知道大順在這邊移民的一些所有權的問題,土地是朝廷國有的,并不說誰想開墾誰就能開墾的。
即便說第一批來的人,沒交錢。
但那也只是錢不是從他們手里交的,而是等于是那個挖金子的公司交的這筆錢。
將來他的子嗣若想墾田,是要花錢的。
而“吃皇糧”的,是可以蒙蔭子輩的,孫輩不管,但是子輩是可以免費獲得120畝授田的,也算是蒙蔭了。
當然,這皇糧不好吃。
實際上,大順改革之后,新增了不少吃皇糧的職業。但這些職業的普遍特點,就是吃皇糧吃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