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個非常非常簡單的“算術題”。
在無化肥、無大規模水利工程、無良種、華北兩年三熟才開始推廣畝產按照150斤算的基本前提下。
按照大順的實際稅率并不是國課稅率,國課稅率主要作用就是寫在史書里扯犢子的大約是20來算。
按照男耕女織、村子手工業崩潰、松蘇商品暢行無阻沒有國內關稅的預設情況。
不考慮什么子女上學之類的夢想,都這樣了,還上什么學。
也不考慮天災、水災、旱災等。
再去掉稅、去掉勞役等等,家里就吃鹽、吃點油、燒火做飯、買條最基本的褲子總不能光腚出門這些最基本的開銷。
再按照就算糧價一石一兩白銀的價格。
算算每個人每年要吃多少糧食才能吃飽肚子。
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想要讓轉型沒那么痛,至少老百姓能活下去,不至于說徹底活不下去、且短時間內不可能考慮化肥等因素下。
平均每個人,至少需要8畝左右的土地,且此情況不考慮任何形式的水災、旱災、戰亂、瘟疫等等。且假設每個人都是自耕農,而不是佃戶,或者租佃土地者。
這是個很簡單的算術題。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平均”這兩個字,是很神奇的。
而且,無旱災、水災、瘟疫等,且一輩子不生病,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即便這一切都假設是完美情況,那么華北的一些地區,能達到人均8畝土地嗎
達不到這個線,就必然要造反,在沖擊下根本就是民不聊生。
這,還是在大順雨熱同期、農業技術此時獨步全球、畝產量就是此時世界最高的條件下。
歷史上,滿清嘉慶十七年,山東人口突破三千,人均耕地面積抵達了極其危險的35畝,不久之后抵達了必須要爆發大規模起義的28畝。
到滿清光緒三十四年,山東的“人力成本”,達到了歷史最低值短工的每天工資,折合19斤高粱米,就這還得搶著干,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注意,是高粱米,不是麥子,不會大米。
所以,其實大順現在在華北,已經到了歷史轉折點。
這,也是皇帝決定同意解決黃河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均土地面積,已經到了危險值,真要是黃河決了,漫灌數州府,必然是超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只看山東,現在理論上還有機會,還沒到人均土地達到極低的狀態。
東部可以闖關東,分流一批;東南可以發展工業、種植煙草、依靠日本朝鮮的大米吃工農業差值;西部通過黃河運河等問題,盡可能遷走足夠的人口
至少,理論上,有在均田之后低痛完成轉型的機會。
雖然說,均田本身,就是個可望不可即的事。但物質的東西不是憑空變出來的,就算均田,山東總共多少土地、多少人口,這是不可能靠一句均田就能均到復古派儒生設想的戶均50畝上等田或100畝中等田或者150下等田的。
故而,這就導致了大順實學派改革派,對于北美新益州的態度是和此時歐洲的重商主義殖民思路格格不入的。
簡言之那點市場算個屁況且大海阻隔,那里全是跑單程,去了總不能拉糧食回來,能這么折騰怎么折騰。
反過來,折騰的目的,是那里能夠快速地吸納人口。
能潤皆潤、能跑皆跑、能去皆去,真要是三十年內,能潤過去個500萬人,再算上闖關東的,把山東的人均土地面積拉到10畝,這才是最大的“功績”。
在此大功績為目的之下,別說新益州發展紡織業,就是新益州搞絲綢業瓷器業能搞起來,那也行。只要能把工業發展起來,使勁兒往那邊拉人就行。
而拉人西海岸不是東海岸,太平洋不是大西洋、金山不是東南棉花帶那樣的土地環境,種植業、種植園,一個人都拉不走,因為壓根沒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