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把人的移民,直接打消了西班牙人眼熱的心思。
如果沒有之前的準備和鋪墊,一次性移民這么多人,是不可想象的。
而有了之前的準備和鋪墊,萬余人的移民,根本沒有造成任何的壓力。
楓林灣的糧食、木材,源源不斷地從海上向這邊運輸。
大順在西海岸的布局,是很有意思的。
正如劉玉認為,楓林灣的發展,要建立在金山的一次次燒毀和重建上,所以明知舊金山有金礦,他卻利用信任和專營公司的泡沫潮,在楓林灣大肆移民。
為的就是打破“地方性的、區域性的自給自足”這種狀態,盡可能為貨幣流動打好基礎。
而金山的早期布局,也是為了促進這種流通、至少在金子發現之前就流通的貿易海運路線先弄出來。
所以,金山之前不是挖金子,而是曬鹽的。
金山還不叫金山的時候,楓林灣的鹽,用的都是金山的鹽。因為楓林灣的氣候,并不適合曬鹽。當然煮鹽沒問題,可以利用大量的木材,但這并無必要。
故而,楓林灣墾殖的時候,金山在曬鹽。
而等到金山“驚現”大金礦的時候,楓林灣到這里的航線已經輕車熟路,開始將楓林灣的木材、糧食等,源源不斷地運輸到這里。
糧食自不用提。
木材都是在楓林灣的水力鋸木廠里完成了加工的木材,在這里可以直接建造房屋。
如果沒有之前的布置,產業沒有提前形成“相對優勢”,那么很可能就是這里搞出來自給自足的木業加工、糧食種植等。
那樣,既沒有快速挖金子的效率、也沒有增加移民的效率。
歷史上,這里不到20年的時間,從500人口激增到15萬人口;同樣的,歷史上這里不到20年的時間,挖掘了至少1000萬兩以上的黃金。
當然,這種采礦活動不會這么快就完事,因為它的外號叫金州,而它的隔壁外號就是銀州,那里還有金銀加起來折合至少四五億兩的銀礦。
這就是貿易流通、貨值手段的奇特之處。如果金山的金子全都在大順國庫手中,就算1億5000萬兩白銀,按照平均每個移民要花費100兩的最少費用計算,大順這邊最多也就移民150萬。
但如果采取這種官督商辦的模式,這邊挖金子、去楓林灣消費、楓林灣得了錢再急需工資勞動力從而拉移民的方式,流通起來后,移民的數量必然是比大順國庫直接拿1億5000萬兩所能移的人多的多。
而且,大順國庫實際上也拿不出1億5000萬兩白銀;而激進派的“天子圣君、均田、選賢、遏制豪族財閥士紳、均田征稅十一大遷民”的設想,本身既是不現實的,也是極端反動的封建社、甚至滑向軍國的。
后世有人形容北美西部淘金熱因為遠、所以足夠浪漫;因為近,所以可以抵達。
而對大順這邊而言,這兩條,一樣都不沾。
既不浪漫,也不易抵達。
浪漫的前提,是自由采礦,誰挖到歸誰。否則,搞成金礦公司、工資勞動的形式,即便有一定程度的分成制,那也浪漫不起來。
而指望著“足夠近”,從而如歷史上一樣自發地在20年從500人弄到15萬人的大城市,那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