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皇帝,雖然顯然皇帝不可能分到實學派的范疇。
但至少在移民到底是中國的泄壓閥還是血緣族群的備份的問題上,皇帝屬于“保守派”。
畢竟,天子是天下的天子,但先有中國后有天下,中國大皇帝才是天子。即便說,天下顯然包含朝鮮、越南、琉球在內,但天子不可能站在朝鮮、越南、琉球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
道理,是一樣的。
包括說,大順的百姓,會接受朝鮮、越南、或者琉球的人來當天子嗎
至少,這在大順,是不可能的。
因為大順的立國基礎之一,就和東虜這個叛逆的宗藩有關。
而之前劉玉搞了朝鮮國、在宗藩體系內有所突破建立新型宗藩體系的原因之一,就是朝鮮的一些士大夫老嗶嗶“帝出乎震”之類的破玩意兒,經他渲染后,“帝出乎震”的隱藏含義引起了大順內部極大的反感大順變革歸變革,引起一些士大夫不滿是一回事,罵罵咧咧陰陽怪氣那也正常;而藩屬拿著變革說大順已亡天下、帝出乎震,東方將出天子、中國只是天子治下的天下的一部分,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可能并不在乎這些大義、法理之類的東西。但以帝王的“樸素”帝王觀,他肯定是和“保守派”的想法更近。
先有中國,后有天下;而不是先有天下,后分中國。
先是中國的皇帝,然后才是天下的天子。
皇帝又不是傻子。
大順的統治疆域實際上在此時的技術水平下,已達極限。
大順之前參與一戰,在北美和那群“北美豪強”的分離派互動,皇帝也不是不知道。
皇帝對于遷民的態度,自然也就更傾向于泄壓,而最終目的還是完成本土省份的轉型,達到他說的那種產業發展以致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未來。
支持遷民,是為了自身統治。
支持工商,還是為了自身統治。
皇帝又不是不知道移民的事,也不是不知道劉玉對于工商業和農業的態度,更很清楚劉玉和古儒一派在“非農業能否容納足夠的人口”這個問題上的分歧爭論。
現在皇帝這樣問,無非還是對未來的信心不足。
實學派的很多人,對劉玉描繪的未來,信心十足,源于他們投入到了變革中的實踐中去了。勞動、戰爭、探索,這加深了他們對于那種“工商業可以容納足夠多的人口”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而皇帝,終究還是沒有參與到新時代曙光下的社會勞動中,對于社會的理解,還是霧里開花的狀態。
皇帝所問的問題,又提到了松蘇、山東地區的移民過程,意思倒也很明確。
他相信這些先發地區,大約可以完成改革,工商業繼續發展,容納足夠的人口就業。
但是,連這些先發地區壟斷海外貿易、擁有海運優勢、遷民走海容易、經濟相對最發達、工商業發展底子很好先發地區依舊需要依靠大規模的向外移民,才能解決一些問題。
那如河南、湖北、湖南等腹地,真的有未來嗎或者說,真的有那種工商業發展而容納足夠人口的未來嗎
交通不便,就擺在那。海運,現在是物流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此時沒有之一,也是大宗貨物最方便的運輸方式,更是這個時代損耗最小的運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