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說李欗終究還是不相信未來是屬于工商業的,看似是在談未來,其實也是在暗戳戳地提醒李欗新興階層,已經成為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了。將來你真想要干點什么,就得拉到財閥、金融家、資本家的支持。
至于說什么工業債券優先買土地什么的,說白了,就是把優質的、有潛力增值的國有土地,低價賣掉,籌集資金,完成基建和重工業基礎。
順帶解決一下華北地區的“土地贖買”,強制地主轉型。
按這個套路,強制轉型的地主,手里捏著的,與其說是鐵路的股票,不如叫強制儲蓄工業國債。
到時候,地主無非兩個選擇。
要么,每年領點利息,等著將來鐵路修好了,遷徙到松花江畔買地墾殖經營、賣大豆,融入貿易體系。
要么,把手里的國債券低價賣掉,誰有錢賣誰,拿著現金,但不可能從朝廷這里拿現金想從朝廷手里拿現金,到期之后才能兌。
為了防止工商業資本往華北的土地上回流,肯定還是要加一些土地買賣的限制條件的。
簡單來說,就是依靠這些年朝廷積攢下的“信譽”、“跟我走能發財”的慣性,籌到錢。用松遼分水嶺以北的“此時的荒地”,作為投資的回報。
實際上,仍舊是高額的收益率。一方面有固定的股息,另一方面還有將來的土地,算起來收益率絕對不低,只不過是個比較長的周期。
經濟嘛,開玩笑地說,有時候就是透支未來。
透支未來,賭技術革新、新的爆發點。
如此時劉玉說李欗不要首鼠兩端一樣,等于是低價出售將來鐵路附近的可耕種、可種經濟作物黃豆的土地,那就是透支未來。
這事,真要論起來,和前朝萬歷末年的袁世振鹽法改革,差毬不多。都是把將來的潛力透支掉,先把錢弄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劉玉對未來當然是有信心的,而且并不反對這種透支未來的做法。
畢竟,他又不是站在李家王朝的角度去考慮“未來”的。
拿三都知道,土地這玩意兒,無所謂,逼急眼了就革命,革命完了分地。而大工業、基建、鐵路什么的,搞出來的就沒法拆,你總不能一人扛一個鐵軌回家吧
大順將來死了,地還在那,無非就是地歸誰的問題。鐵路、基建、運河、還有將來要修完的黃河新河道,總不至于說將來再出個反人類的,把黃河扒了吧。
是透支未來嗎
可以算是。將來可能能值3億兩的土地,現在籌錢修路也就賣個幾千萬兩。
或者說,大順王朝最保守的軍事力量,可能的邊疆良家子、血稅自耕農,也即將來鎮壓的鋒利的刀,地被資產階級占了,那肯定這樣的血稅自耕農就少了。
但透支的,是大順朝廷的、哪怕是李欗將來搞點事之后的新新順朝廷的未來。
對于抽象的民族、未來、總體、將來的國家,等等而言,則是生產力的提升,和一筆巨大的遺產。
因為像是劉玉,不站在李家王朝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那就不是透支未來。
相反,會給未來,帶來大約2億畝商品糧大農場化的耕地和與之相關的土地概念水利建設等;會給松遼分水嶺以北帶來至少幾百萬的快速遷入的人口,即可實邊,又可緩解華北地區轉型的小農痛楚;會留下一個基本成型的關外鐵路網;會留下一個和大順經濟更加綁定的南洋蔗糖經濟;會留下為鐵路修建而增產的冶鐵廠煤礦。
以及,會帶來數百萬的農業雇工、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等。
不過,換另一種視角看這個事,其實更明白。
簡單來說,就是“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利益分配。
快速變現,朝廷拿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