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的嫡長子,在襲爵前,肯定會授予勛衛之職。
一則拉近和皇帝的關系,混個臉熟,日后也好相處,皇帝也需要熟悉下一輩的勛臣公侯;二則皇帝的身邊事,還是信得過這些休戚與共的勛貴家族。
這些勛衛在皇帝身邊,等到年紀大些就要開始掌管一些禁軍禁衛的事。
劉鈺的大哥早早就封了勛衛。
近水樓臺先得月,勛衛是皇帝的身邊人,能混臉熟,將來前途自然比別人寬敞。
可從沒聽說剛封了勛衛,不去禁宮里當差,也不去孩兒軍、鑾儀衛里當值,卻直接扔到邊疆軍前效力的。
劉盛琢磨了半天,想到了這其中的關鍵。
劉鈺在武德宮的內舍,有升上舍的希望。
有希望,不代表已是事實。
還沒升到上舍,就不能封官,因為不合規矩。天佑殿那邊會封駁的,皇帝也不是為所欲為的。
擢為勛衛,那是皇帝和勛貴之間的恩情家事,不違背官制。
屬于類似于私人情分、私人關系的意思。
圣旨里的意思,后面還說讓劉鈺暫停學業,待軍前效力結束,再來完成學業。
這等于是還留了個升入上舍的機會,聽起來也不算壞事。
勛衛沒有定數,但除了將來襲爵的公侯伯嫡長子,其余次子、旁支想要混個勛衛實在可以說值得慶賀。
然而緊接著的邊疆軍中效力,這又像是貶斥。
勛衛沒有直接去邊疆的,都是在京營里混,混到襲爵,或者主管京營的事物。
勛貴掌管京營事,這是規矩。
前朝土木堡之變后,邊將入京造成的混亂教訓,大順記得很清楚。
出鎮一方,那也得是襲爵之后。
這圣旨了說的明明白白——沒有官職,去邊疆軍前效力,也只是勛衛身份,沒有任何正式的武將官職。
這算是啥?
武德宮里升入上舍的好苗子,也會先當幾年皇帝的身邊人,日后有機會就外放。
可上舍里選拔出來的,那也絕對不叫勛衛,而叫龍禁衛,是要走天佑殿內閣批準的。
和皇帝私人關系恩裳的勛衛不是一回事。
勛衛更多的是借了祖輩的余蔭,而龍禁衛則是實打實靠實力拼上去的。
兩邊一個的定位是將來襲爵、主管京營的事,或者作為勛貴出鎮一方;另一個是做皇帝心腹,外放為臣,作為一手平衡官場派系的力量。
根本不是一回事。
況且,就算是上舍里選拔出的龍禁衛,依著規矩也是至少在皇帝身邊混個三五年,才扔出去。
出去的時候,必定是有正式官職的。
劉鈺封了個在京城叫人艷羨、在邊軍卻名不正言不順的勛衛,去邊軍里干什么呢?
沒有正式官職,去了那就跟著主將看熱鬧?
再者來說,圣旨也寫的含糊其辭。邊疆多了去了,西北、東北、西南……倒是哪個邊疆?
接完了這個一頭霧水的圣旨,劉盛才要起身,太監又傳了句皇帝的口信。
讓劉盛入宮,有事相商。
等傳完了這句話,一行人這才站起來,連忙叫人奉茶,又送了太監些禮物。
太監收了錢,喜笑顏開。
“恭喜國公了,次子擢勛衛之事,我朝也屬罕見。這茶也不吃了,陛下叫國公入宮,自是有要緊事,哪里敢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