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對俄開戰,松花江沿岸就賣了不少糧食,屯了不少銀子,這幾年多多少少被那些商販換回去一些,卻也剩下不少。
那里有余糧,有牲口,有大片土地,但卻缺乏人口。
那里是對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地方。人口多,自己就不用親自耕種,就可以當地主。
與其讓災民在山東河南餓死、死于不可能成功的反抗,還不如想辦法把他們弄到松花江、黑龍江去。
沼澤區和三江平原沃土現在肯定是開發不了,但是沿河的河谷暖地已經可以耕種了。
世上沒有百年可用的府兵,松花江的府兵該讓他們轉為民籍、開州縣了。
正好那些府兵這些年積攢了不少家底,那里的土地也肥沃,荒地也多,牛馬之類的大牲口更是家家都有。
既然這樣,不如讓他們轉型。
一方面提供糧食,另一方面可以馴養馬匹,搞關內那種小農經濟,既搞不成糧食基地,也養不出好馬。
松花江的人口只要達到三五十萬,日后滋生,整個北方也就穩固了。
產糧越多,逃荒移民的成本越低,人口增長也就越快。
這樣一來,劉鈺要出的,就是在豐收年的時候屯一波糧食。
等到災年的時候,把活下來可能性大一點的,挑走上船,簽個契約,十年長工。
英國人在美洲搞過契約奴,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移民手段。
大順開放貿易,導致荷蘭人的貿易不再是將巴達維亞當做中轉港,而是直接選擇在廣東貿易。這就導致中國海商無法在巴達維亞靠賣貨牟利,很多海商也都轉而干起了人口買賣,也就是販賣“契約苦力”。
大順海商把福建、廣東等地的窮人、災民裝船,賣到巴達維亞,雖然死亡率高一些,但確實聽聞這些年巴達維亞等地的華人越來越多。
大順若有能力政權下到村,移民這種事官方做就最合適不過。既無能力下村,甚至下縣都勉勉強強與鄉紳共治,那就不如順勢而為。
劉鈺沒有選擇正常的蓬萊——遼南——遼河——開原——吉林——松花江一線。
而是選擇了威海——海參崴——牡丹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江口三點開花向內擠壓占據河口——最終充實松花江、精奇里江一線。
前一條線他的影響力有限,后一條線他還有個名正言順的奴兒干宣撫副使的職事,而且也有利于將來占據北海道。占領需要人口,而不是跑上去插面旗子就行。
皇帝既然認可了要加強對朝鮮控制的想法,左平章事也一直強硬,一旦逼迫朝鮮開放貿易,海參崴這個位置就很關鍵了。
可以采購朝鮮、日本的布匹等生活用品,在朝鮮東海岸直接運抵海參崴、黑龍江江口等地。
驕勞布圖如今掌管著精奇里江的貿易城,俄國人想要毛皮還是要去那里買。當地的部落要錢也沒用,自己和驕勞布圖就可以賺個差價:用布匹、鐵器等手工業品,換當地部落的毛皮,再轉手賣給俄國人。
俄國想要貿易,也只能這么交換。但他們從遙遠的歐洲靠小船和雪橇拉到外興安嶺的布匹,絕對沒有劉鈺從朝鮮、日本進口直接運到黑龍江江口和精奇里江的便宜。
如此一來,既活躍了經濟,也充實了人口。
從海參崴到牡丹江河道并不算遠,之前就有一些驛站和村社體系,這些年也不斷有逃亡出來的朝鮮人在那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