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翻看起來劉鈺寫的《安定西域疏》,上面的字都很潦草,顯然是因為太過機密,沒有經幕僚的手。
看了幾頁,李淦便連連點頭。
上面說,希望留下三千人的青州軍,外加西路大軍的一部分騎兵,就足以壓制當地的局面。
天山以南的幾個有號召力的人物,劉鈺已經借準噶爾的手除掉了,這算是準噶爾納了投名狀。
準部自然是要拆分的,這些平衡的事,劉鈺沒提。
他說的,是要在伊犁河谷筑城,開墾的事。
李淦設想的是效仿前朝的衛所制,劉鈺在大體上并不反對,但在一些細節上有很多出入。
他認為在西域的問題上,應該和軍改聯系在一起。
日后募兵,以貧民為主,尤其是沒有土地的貧民。
定期服役,服役年限為五年,軍餉一定要保證。
五年之后退伍,若其無有土地,則安排其前往西域屯墾,撥發牛馬種子。
一則在中原接受了操訓,服役五年,一旦西域有亂,這些人便可迅速結成一支軍隊。
二則為皇帝當兵,退伍之后總要賞賜些什么,不可寒了士兵的心。邊疆人少,正可以往邊疆遷徙。
三則就是日后這樣安排,需要很多的錢。但只要海軍興起,抓住了機會經略南洋,改革關稅,錢并不是問題。
前期的話,也要和軍改結合起來。
練出一萬人的新軍,就裁撤一萬人的舊軍,讓無地的遷徙邊疆,墾殖土地。
形成定期退伍制度,則三十年內,邊疆必然穩定。
若是出現了變亂,也不需要從內地調兵,只需要派遣大將出鎮,憑借當地的退伍兵,足以平定所有的叛亂。
若是衛所制,總不能一直增添。今日移一些民,明日便忘了,這樣邊疆是不可能穩定的。
必要形成制度,不要因為想要省錢,就不去做。
若是錢不夠,便從別的地方找。錢是弄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略看過之后,李淦便知道要是按照劉鈺這么搞,那么一整套的軍改就是必然要實行的。
這都是配套的政策。
這里面并沒有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牽扯,似乎是所有改革中最簡單的,可也似乎是最沒有必要的。
準部打完了,四海升平,為什么要軍改呢?為什么不把這些錢省出來干別的呢?
如果不想要窮兵黷武,打完仗了,還要軍改,還養這么多軍隊,這不是有病嗎?
至少,大部分朝臣此時肯定是這樣想的。
想到這些,李淦又有些頭疼。
看著劉鈺編寫的練兵疏,李淦心想,你倒是拍拍屁股走了,去編練海軍,把這些惱人的事都壓在了我的頭上。
嘆息一聲,把這兩本厚厚的奏疏扔到一旁,又看了看了最后一本《對日攻略疏》。
前面介紹了一下大致的計劃,后面則是回報。
讓日本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