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恐嚇、半是警告的暫時視角,讓連懷觀冷汗涔涔,心里已經認同的劉鈺的說法,知道自己之前想的怕是簡單了。
在劉鈺看來,現在巴達維亞的事,需要的不是勇氣、不是鼓動,而是等待和隱忍。
貿易局勢的必然發展、巴達維亞華人的產業結構,都使得這一次排華事件不可避免。
但是,因為劉鈺的存在,所以大順朝廷不可能像個傻子一樣不聞不問,整件事都在一個可控的范圍之內。
如果荷蘭人在大順的海軍準備就緒之后,才開始排華,這自然恰好。
屆時,里應外合,一舉成功。
如果荷蘭人在大順的海軍還未準備就緒的時候,就開始動手……
也不是不可控制。
至少,朝廷可以出面警告,幾艘軍艦去巴達維亞轉一圈、關閉商館斷絕貿易警告一波,荷蘭人應該是不敢屠殺的。
反正荷蘭人的解決辦法,基本上就是往錫蘭、印度運。因為巴達維亞的華人都是很好的種甘蔗、榨糖的熟練工,運到錫蘭或者印度去做一樣的工作,可能性最大。
早晚要往印度那邊擴張,也正需要一個有點人口基礎的落腳點。心狠一點,靠荷蘭人幫著華夏完成第一波往印度的移民,也不是不行。
惡名讓荷蘭人擔著、全程朝廷干涉不要讓荷蘭人過于過分,將來對荷開戰攻下馬六甲,就可以順道去錫蘭,借助當地被荷蘭人移民過去的華人,也不算是壞事。
聽連懷觀這意思,新來的巴城總督,上來就要清查一下當地華人的人口,要補繳人頭稅,這就是個危險的信號。
但整個戰略是不能變的,日本的國力是強于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的——否則,荷蘭人早就炮艦外交自由貿易了。
必須要先強后弱,在日本沒來得及反應過來之前,先解決日本,在封閉荷蘭的對日貿易,制造摩擦,擊潰荷蘭。
這個順序不能錯,否則就很可能被日本察覺。
而且威海的海軍,至少還得三年時間才能有七成的把握解決日本和南洋問題。
劉鈺擔心的,就是在這期間南洋出了變故。
如果當地的華人大規模反抗,可能會導致當地的華人遭到屠殺,而大順這邊又沒準備好,那就白白犧牲了。
要反抗,肯定需要帶頭的。這連懷觀,從能跑到威海這件事看,應該就是個領頭的關鍵人物。
如果真要是巴達維亞在劉鈺沒準備好之前就要排華乃至屠殺,他也只能走朝廷的“外交途徑”,警告荷蘭人不要搞屠殺,迫使荷蘭人真的出錢去往錫蘭移民。
真到當地華人難以生存的時候,他也可以接濟一些。
兩三萬人,保持最低的生存,他還是能接濟過來的。
大不了,找個中間人把大部分甘蔗園和糖廠,都租到手里,隱忍到這邊準備好。也不過十幾萬兩銀子,他掏掏家底還是出得起的。
或者,在沒準備好之前,當地的人頭稅,他先給出了。將來再從荷蘭人手里搶回來便是。
總歸,在日本問題沒有解決之前,絕對不可能對南洋下手。哪怕是花錢出人頭稅讓荷蘭人晚動手兩年,也得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