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御所,組織起來了附近集結起來的四五百武士,遠處大順軍的部隊已經沖到了乾御門附近。
前面的武士節節抵抗,但卻毫無意義。
吳芳瑞指揮海軍的陸戰隊很順手,這些都是和青州軍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部隊,訓練的很嚴格,唯獨就是戰術體系和青州軍不太一樣。
前面使用米尼彈的散兵散開,沒有形成線陣,而是稀稀拉拉地站成幾列。
其實,在訓練和紀律足夠的情況下,不考慮騎兵的沖擊,哪怕是用滑膛的燧發槍,這種散兵的殺傷效率也更高,畢竟不需要忍受列陣之后身邊同袍槍支里辣眼睛的硝煙,也可以讓對方的射擊不那么容易擊中。
幾十名武士高聲叫喊著向前猛沖,即便身上著甲,可甲片擋不住高速射出且在旋轉的鉛彈。
前面的散兵依靠著個人技術,不斷地向前推進。
這種戰術和新槍械,還是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咚咚的鼓聲節奏下,散兵將前面的倭人武士射散之后,后面的擲彈兵就端起插好刺刀的燧發槍,沖了過去。
戰術就是這么簡單,射散、沖擊、迫使后退,三十多名騎兵再趁勢沖擊,防止集結。
土岐賴稔高估了這些武士的戰斗力,也錯估了武器的差距,四百多名武士很快就撐不住了,向后狂奔潰逃。
御所的大門緊閉,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這時候也沒辦法開門讓武士退入御所,以免大順軍一波沖進去。
“撤退!”
眼看巷戰不能阻擋,土岐賴稔無奈地選擇了先撤退到二條城,在那里堅守,繼續集結兵力,或者趁著大順軍攻打御所的時候,從后襲擾。
現在這種情況,不知所措的武士或許會憑借血氣之勇,胡亂沖擊,但無組織,那就是大順單方面的屠殺。
退入二條城,還能控制京都,發號施令,讓武士集結過來。
大順軍并沒有追擊到二條城,而是在蛤御門附近集結,向南切斷二條城和僭御所的聯系,向東開始攻打蛤御門。
京都御所之內,并沒有多少守衛,理論上的侍從、宿衛,未必都在職在崗,更多時候只是一個官職而已。
也沒有太高大的城墻,只是一座木門,很快就被攻陷,潰退的倭人朝著內城方向奔逃。
內城還是有可以依托抵抗的城墻的,只要大順攻不下建禮門,無法進入內城,就還可以守御。
如果大順軍人數眾多,甚至有大炮,這樣的小城當然是守不住的。京都兵力空虛,做什么都無意義。
如果大順軍人數不多,靠著內城的城墻,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只要土岐賴稔能夠集結足夠的兵力,大順軍被困在御苑之內,或許還有戰勝的可能。
攻入倭國王宮御苑的海軍士兵興奮不已,雖說有不少士兵跟著劉鈺在琉球搞過對和學派的大清洗,也去過琉球的中山王府,可畢竟琉球小國,心里還有點勝之不武的感覺。
這一次,可是真真正正踏入了當年在朝鮮和前明交戰的日本國的王宮之中,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見過這樣的庭院樓臺,著實新鮮。
蛤御門距離內城的建禮門并不遠,也就幾十丈的距離。前面的散兵已經分散開,占據合適的位置,將在城墻上守衛的倭人,用米尼彈一個個射下來。一些人更是不知道用了多少火藥喂出來的,那是海軍培養的趴在桅桿上射殺敵艦甲板上軍官的。
城墻也并不高,更沒有京城內城的厚重,工兵們已經在拆卸一些樓臺的木料,做攻擊城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