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是調兵過了海峽,大順這邊聲東擊西,登陸九州島,那就要負大責任的。
或者讓長州藩放棄下關海峽,全都縮到九州島上,長州藩也絕對不會同意。
鎖國之后,幕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穩定上,百余年形成的習慣,使得沒人敢“僭越”發令。
本身的體制就是為了對內的鎮壓和穩定,可不是為了打仗的體制。
這時候長州藩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落在了稻生正武身上。
坂時存講了一大堆唇亡齒寒的道理,九州島諸藩油鹽不進。
稻生正武擔了好大的責任,終于同意出兵兩千,幫助長州藩防守炮臺一線。
之所以是兩千,因為海峽里的船,最多一次也就能運送兩千部隊。
這兩千人要能去,也得能回來。
真要是守不住,就縮回九州島。
毛利宗廣知道這兩千武士已經算是九州諸藩的極限了,有總比沒有強。
他擔心一旦開戰,這兩千人見勢不妙,直接開溜,跑回九州島,所以希望這兩千人能夠作為野戰力量,而讓長府藩長州藩的兵來守炮臺一線。
然而帶兵過來的武將根本不同意,說藩主和大目付給他們的任務,是防守炮臺,可不是加入長州藩的兵力野戰。
這簡直就像是明末的翻版,每個人的選擇,于大局去看,都是腦袋有問題;可放在私人身上,卻又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優解。
毛利宗廣無可奈何,只能集結了長府藩的全部武士,加上一部分長州藩的兵力,與九州藩兵力合計五千人,在櫛崎城和炮臺之間布陣、筑壘。
其余主力隱藏在長府以北,準備以怯戰死守的姿態,誘使大順軍進軍攻打炮臺。
在綾羅木附近的武士不斷回報,說是大順的海軍軍艦數量,每天都在增加。在岸上登陸的大順軍,正在抓取鄉民,修筑一些防御和登陸用的碼頭,看樣子是要搞大規模的登陸。
折騰了七八日,饅頭這邊終于收到了李欗的命令,大軍集結出動的時間已經定下。
計算了一下日期,饅頭便放棄了綾羅木的登陸場,南下,炮擊了小倉。
大順不知道長州藩的兵是不是都在下關,但這些日子一直佯裝要登陸,就算不在,這時候也該調來下關了。時間上也差不多了。
炮擊小倉一日后,繼續南下,又炮擊了福岡城。
幾番動作,徹底讓九州島諸藩繃緊了每一根神經。
大順在綾羅木村附近的動作,到底是聲東擊西之計,實際上要登陸九州島?
還是大順真的要在綾羅木村登陸,炮擊小倉和福岡,才是聲東擊西?
猜不透、摸不清,水軍縮在海峽里,只能看著大順軍炮擊完畢后揚長而去。
薩摩藩如臨大敵,不斷加固鹿兒島的防御,擔心大順會炮擊鹿兒島。
然而等了許久,并不見大順軍炮擊鹿兒島的事發生,反倒是萩城那邊傳來了消息,大順軍主力登陸了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