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場戰爭,根本打不久。
45年荷蘭一崩,其實雙方也就都撐不下去了。
英國和西班牙在打詹金斯耳朵戰爭,但是垂垂暮年的西班牙,居然在哥倫比亞,打出了堪稱經典的“卡塔赫納戰役”。英國人在別處看似贏了,但實際上戰略上敗了。
打仗不是只看戰損比的,是要看雙方是否達成了戰略預期。英國的戰略預期,是獲取大西洋、加勒比海霸權,但卡塔赫納戰役讓英國的戰略預期徹底化為泡影,無法達成。
其實仗打到這一步,英西之間就可以和談了。進攻方戰略預期都完犢子了,防守方又根本無力反擊,不和談那不就是在那拖時間,純粹是無意義的戰爭了。如今只能在海上互相劫船玩,互坑。
法國這邊被普魯士擺了一道,劉鈺說的容易,撐住兩三年,支撐到戰略反攻的時機。可法國的財政,也就撐個兩三年頂天了。
普魯士就想著拿西里西亞,削弱一下奧地利。英國也只是為了惡心惡心法國,當無法惡心法國、法國全面反擊的時候,英國固然得不到便宜,問題是法國既沒有制海權、也登陸不了倫敦,再打下去能打出來什么花?
歐洲的兩大矛盾。
英法西在海外殖民地上的矛盾。
普魯士和奧地利,誰是德國的矛盾。
這兩大矛盾,這場戰爭一件也解決不了。真到都打不動的那一天,也就都歇口氣停戰,休養生息、擴軍備戰,準備下一波直接把這兩大矛盾解決就是。
要達成劉鈺設想的“中、法、俄、奧,VS英、丹、普、葡”的下一場歐洲決戰的構想,今天的分贓秘會就格外重要。
法奧同盟的基礎,是法國不能吃奧屬尼德蘭,也就是后來的比利時地區。
唯有如此,法奧矛盾才會退居次要,吃了西里西亞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矛盾才能上升為主要矛盾。
法國不吃比利時,荷蘭就有可能中立,并且修復法荷關系。順帶著,讓英國國王的女婿、奧蘭治的威廉和他老婆,都滾蛋,不要當執政官了,換個親法、或者看上去親法的大議長。
內里看,這就是“為了大順的利益,讓法國少吃點”。
內核是這么個內核,怎么說、怎么表達、最好是表達成“是為了法國著想”,這就是關鍵了。
劉鈺就像是那些古代故事里的謀士一般,詢問了法王三個問題。
海上,法國打的贏英國的艦隊嗎?
路易十五搖了搖頭。
陸上,英國登陸歐陸,打的贏法國的陸軍嗎?
路易十五還是搖了搖頭。
法國的殖民地利益,難道可以輕易放棄嗎?
路易十五依舊搖了搖頭。
前兩個,都是常識。
后一個,殖民地的利益,這幾年權重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