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是為了花,尤其是對皇帝而言,皇帝沒必要當守財奴,弄到錢是為了花出去。
在皇帝看來,若下南洋成功、若壟斷香料貿易成功、若壟斷東西方貿易成功、若全面接盤VOC在亞洲的商館市場……多出來的這筆錢,優先往哪花?
這些問題,牛二等人沒資格考慮,也不可能考慮。
但這個問題很現實。
當年江蘇節度使提議廢漕改海,劉鈺悶著頭不說話,也不表態。皇帝也是一種和稀泥的態度。
但實際上,皇帝是認可江蘇節度使的考量的。
運河、黃淮,自送宋代以水代兵之后,已然成為了帝國之癌。曾經最為富庶的黃淮,如今成了大片的貧困區。很多明末發生的奇幻故事,諸如除夜權、比如佃戶要為主家避諱等等,都是發生在黃淮地區。
而且大順的天下取自大明,大明從哪起家的?這一點沒有王朝比大順更在意黃淮地區。
這里不能席卷天下,但很容易“為王前驅”,地處帝國的腹心之地,亂起來就是縱橫數省、隔斷南北。
雖然因著運河、淮河、黃河的分割、阻隔,使得這里即便爆發起義,也容易被困死。
但若是這里持續糜爛,消耗帝國的軍力財力,就很容易為王前驅,其余更適合的地方就可能出現一股勢力。
站在皇帝的角度,整個邏輯是這樣的:
要廢漕改海,首先要確保南洋的安穩,沒有強大的海軍勢力可以威脅到海運,保證京城的糧食。
要保證南洋的安穩,就需要一支艦隊。所以為了這支艦隊,要投錢。
要廢漕改海的同時,還能安置黃淮運河地區的百姓,這就需要錢。
原本的賦稅和支持,基本平衡,捉襟見肘。需要新的財源,來保證廢漕改海的費用。
新的錢從哪里來?
南洋。
至于說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
百姓活不下去,才會下南洋。只要讓朝廷在南洋有一定的勢力,政策上允許百姓下南洋,但并不是如同內地省份一樣管轄,這不也可以解決嗎?
朝廷每年收的稅,除了打仗、官員開銷、軍費等,很多都要用在賑災、救濟這些事上。
因為大順得天下的過程,使得大順對于賑濟和救災相當在意。畢竟太祖皇帝怎么起家的,也怕后人有學有樣。正所謂你李自成干得,我等便干不得?
但皇帝覺得,既然朝廷有了一支海軍,海軍又特么的簡直是個吞金巨獸,尋常割據勢力可是絕無能力搞起來的。便是有人在南洋作亂,難不成能一葦渡海,去京城奪了鳥位?
若是如內地省份一般,改土歸流、賑災救濟、郡縣同化,一年往里面得扔多少錢?
可要是按照西洋人的思維,把南洋做殖民地,這不就省錢了嗎?百姓活不下去了,愿意下南洋,且下,但朝廷也不會如同安置東北、西北移民一般,多花好多錢。
這樣一來,不但省錢,還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