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復古運動打破被扭曲的儒學的桎梏、回歸本源,通過考據之類尋找宋之前儒的本質,再因為經濟基礎的改變而出現啟蒙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正經的讀書人,對官與吏、紳與衿這樣的概念,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現在全國的生員大約六七十萬,照這個架勢繼續下去,估計再過個幾十年,就要突破一百萬了。
而全國現在真正有編制的、不算胥吏、只算官,再刨除掉軍隊那些人,真正吃正式中央的財政飯的,也就20000。
而很多胥吏工作,又是這些讀書人根本干不了的,或者說壓根不想干的。
一方面朝廷無法獎金一百萬人的正經讀書人的就業;另一方面伴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尤其以蘇南等地為例,又急需一些專業的“中專”人才。
這個問題看似好解決,就像是顏元的設想一樣,地方官學搞分齋教育不就得了
但問題是,如果國家在最終選拔官僚的時候,根本不考那些“雜學”內容,會有人主動去學嗎
有這時間,為什么不多讀一些應試范文呢
理論上,倒也不是不能解決。
那就是在底層就加大選拔難度,如果走“正途”無望,早早就扔去“雜學”分齋。
感覺有希望考科舉、中舉的,扔進“尖子班”,只學經書。
而感覺沒什么希望的、不能中舉的,早早扔進“普通班”,學學數學、物理、天文、會計這些東西。
把顏習齋設想的分齋教育,搞成“分班”教育,強制不準“中考”。
然而,這么搞,恐怕又要出大亂子。
而且,這么搞,必須要從上而下,在全國范圍內搞教育改革。
就算不在全國搞,也要最低在一個省內搞。
不然的話,蘇北搞了分齋教育改革、蘇南卻沒搞,最終省試的時候,卻根本不考分齋學問,這蘇北和蘇南本來就因為一省之內名額固定而矛盾頗深,這么搞不更得出大事
真要鬧起來,這可不是現在這種六七百生員鼓噪的小事了。
恐怕真要鬧出來全省兩三萬生員,打砸節度使衙門、圍攻府尹衙門、毆打節度使的學變。
對生員改革這件事,林敏是動了心思的,也認為若是做成了,雖然得罪許多人,但也確實能夠得到極大的名聲,或者說看皇帝現在改元惟新的狀態或許能簡在帝心。
“你們覺得,陛下改元惟新,這惟新,竟要新到何等程度若行變法,哪怕于一省之內,陛下中意否”
幕僚們對這個問題早就思考過,遂道“老爺,本朝之前,多有動蕩,又要安穩人心,又要北伐南征,是以無力變革。尚在休養生息、穩固人心。”
“自陛下親征,伐破羅剎、瓦剌。興國公征討倭國、奪取南洋,實則朝廷也就這些年,才將有變革之力。”
“況且未雨綢繆,若此時不變,恐就要如王荊公、張太岳那般,要到朝廷頹弱時候再變了。屆時恐有心而無力矣。”
“陛下既改元惟新,又廢運河、又殖南洋,想來是希望變的。但這變法,又當于一省之內。”
“幸得興公之斂財之力,江蘇一省為財稅重地,多次變革,賦稅不減反增。最難的蘇南,興國公已變了一些。”
“此事,老爺當這么想。”
“如老爺不折騰生員之弊,又有什么可以為老爺自己的功勞呢”
“若變,只能于江蘇變。關鍵是吸取變之經驗,而不在變本身。興國公于蘇南改革之后,財政建豐,便是不變也養得起諸多生員。”
“國公根本就不變,或許他覺得他非科舉出身,若他來變,易惹對立,似是勛貴奪文生科舉之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