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這一路巡查過來,發現官吏中有好的,但少。大多數是得過且過。而尉氏……說句實話,老夫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氣,在尉氏發作了,否則不會下狠手。”
加上今晚的行動,整個尉氏縣的官吏幾乎為之一空,從京城來的官吏們飛速接手,可依舊有些磨合方面的問題。
“多弄些人就好了。”
沈安下了一手棋,覺得包拯太過悲觀,“您要知道,只要上面重視,手段得力,官吏的貪腐并不是不能控制。”
“可誰會重視?”包拯難得坦露心跡,冷笑道:“皇室標榜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們怎么重視?那是打自己的臉。”
老趙家當年就是靠著造反上臺的,所以有些心虛,加之害怕別人有樣學樣,于是就和士大夫們商議好了,大伙兒穿一條褲衩,從此做兄弟。
所以包拯很悲觀。
沈安笑道:“您要知道,以前他們不重視,那是因為沒有底氣,可現在呢?”
包拯一愣,“底氣……以前……先帝就沒有底氣,所以隔幾年就清理一次宰輔,否則擔心自己會失去權利。如今的官家好了些,但要說底氣還是不足……那些人勢力龐大,慶歷年間就是他們聯手,活生生把范文正和先帝他們的新政給壓了下去。”
那是血淋淋的教訓,讓以后的柄國重臣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王安石為首,風風火火的鬧革新;一派以司馬光等人為主,不斷的給新政挑毛病,然后想把王安石拉下馬來……
“那是準備不足。”沈安見他沮喪,就勸道:“倉促了自然沒好結果。”
范文正的倉促是被趙禎逼出來的,當年趙禎躊躇滿志的把他們召集起來,發了紙筆,讓他們把大宋的弊端寫下來。
怎么去改變這些弊端,君臣幾乎是沒有多少醞釀就決定了開始新政,結果撲街。
包拯的面色漸漸冷淡,“什么準備?”
老頭的右手成掌,看樣子是準備給沈安來一下。
沈安警惕的瞥了他的右手一眼,說道:“比如說咱們要解決百姓吃不飽的問題,在革新之前是不是可以弄一個金肥丹出來……”
包拯一愣,“是了,如今天下人有了金肥丹,每年就算是交了賦稅,填飽肚子卻是無虞了。這次京城周邊旱災,為何無人造反?就是因為家中的存糧多了……若是往年,百姓就要無路可走了……”
沈安干笑道:“包公,還有個原因,廂軍現在不招災民了,所以他們造反無用,只會被流放。”
“老夫說話你不頂嘴就不舒服?”包拯一巴掌就呼了過來,沈安機靈的一低頭,然后舉手道:“還有個原因。”
“什么原因?若是敷衍,回頭打死。”
沈安苦笑道:“百姓覺得有希望了。”
“希望?”
包拯不解的道:“什么希望。”
沈安說道:“以前的大宋,西南有儂智高反叛,有交趾在襲擾,西北有西夏人,北方有遼人……而大宋和這些對手的廝殺中多有敗績,在百姓的心中,這樣的大宋朝不保夕,希望何在?”
包拯低下頭,燈光照在他斑白的頭發上,看著多了幾分蒼老。
“如今交趾敗北求和,西夏數次被擊敗,遼人也在府州大敗,這個大宋又看到了希望……”
包拯抬頭,看著很快活,就像是孩子似的,“是了,打了勝仗之后,賦稅自然少了,百姓就能感受的到。打了勝仗之后,百姓就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異族的奴隸,心中自然就安穩了……心中一安穩,他們就會憧憬未來……”
以前的大宋經常打敗仗,每次敗仗之后,一大堆耗費丟在那里要補。可朝中沒錢咋辦?搜刮唄,所以百姓的日子就越發的苦了,每每聽到打了敗仗,就覺得自己的日子沒有什么盼頭,前途一片灰暗。
這樣的百姓對大宋哪有什么認同感?
直至大宋對外漸漸的扳回了局勢,一次次大捷讓天下百姓重新對這個大宋擁有了信心。
有了信心之后才能憧憬未來。
“憧憬啊!”
包拯扶著案幾準備起身,沈安趕緊去扶了一把。
“你做了不少事。”包拯拍拍他的手背,竟然露出了些慈祥之色,“那個棉花,讓天下人從此不懼寒冷,你有大功。”
沈安扶著他走出前廳。
前院里,那些被抓來的士紳官吏都跪在前方,看到包拯和沈安出來,都在喊冤。
“憧憬。”包拯的眼中多了些神彩,說道:“百姓要憧憬好日子,那官吏就該有自知之明,過過苦日子,所以……這些人要從嚴從快的處置了,讓百姓安心,讓天下官吏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