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駒子雖心中可惜,到底沒有糊涂到底。
不說外敵,就是后勤養兵這里,看著是馬寨主掌權,可這權也是霍五給的。
就算馬駒子強拉著親爹出去自立,也不會再有滁州軍這樣局面。
時機已過,不復再來。
霍五剛才提的“馮家軍”、“水家軍”、“馬家軍”、還有“霍家軍”,這個“霍”不是霍五的“霍”,而是霍寶的“霍”。
童兵看似一直在打醬油,沒有大戰,可真要論起來,巢湖之戰、進金陵、打鎮江,童兵都參與的,也立了功勛。
童兵人數不多,戰兵三部加上輔兵什么的,加起來不到兩萬人,可操練的比正兵還精細,自然可以算作一軍。
前三位都表態了,霍寶便也開口,卻道“童兵那邊也惦記這些兵卒,聽說不分下去,要戰時調派,很是擔心到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是不是軍校也該開始了”
軍校這個概念,霍寶之前就曾經提過,在座眾人也都耳熟。
按照他的說法,到時候不僅霍五要掛山長,各位將軍也要掛老師,這軍校生就是他們的弟子。
剛到金陵時,已經在中層將士中遴選名單。
只是后來打揚州、鎮江,此事又放下。
馬寨主之前聽了半響,一直沒開口,這會兒附和霍寶,道“是該開始了,正好這次下頭人手調派,可以選一批出來起碼要混個面熟,以后臨時用起來也順手”
兵卒戰時調派,主將們接觸的也是各層頭目。
這些人出自各部,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在軍校里過一遍,也就曉得的差不多。
林師爺道“人數不宜多這第一批,可以從千戶以上將領中遴選”
軍校也是榮譽,門檻就不能太低。
要不然隨著滁州人數增多,小頭目數目也是烏泱泱的,都提到軍校來,霍五他們就不用做別的,整日里帶學生了。
如今滁州軍不算新兵,老兵十幾萬,千戶以上將領兩、三百人,從中選擇幾十人正好。
霍寶又望向馬寨主道“六叔,軍校不只是軍官班,后勤雜官、佐官是不是也可以抽一班要讓將士們從一開始就明白,戰爭的勝負不只是前線將士的功勞,也有后勤眾人的功勞。”
馬寨主頓了頓,點頭道“是該這個道理”
大家一琢磨,也覺得有道理。
要是這個霍五為山長、眾頭目為老師的軍校,只收戰將,那他們分量越來越重,說不得就要養成嬌驕二氣,輕鄙不好露面的后勤官兵。
就是后勤官兵,辛苦付出了,卻永遠在后頭出不了頭,心里也不平衡。
時日久了,就要出事。
霍寶這個建議,很是防患于未然。
林師爺望向霍寶,簡直滿意的不行,滿口贊道“小寶思慮周全,甚好,甚好”
他平日里教導霍寶,自是霍寶在書本上的水平在哪里。
霍寶功課不顯,可這眼界與格局,十分博大,非尋常人可比。
就是他活了一甲子,見的多了,也時有不及。
人主之資,這就是人主之資。
霍寶被贊的面皮滾燙,訕笑道“不過是胡亂琢磨,紙上談兵,不敢當先生的夸倒是先生那里,是不是也可抽一個參軍班出來如此,戰將、謀略、后勤三方并進,滁州軍才會越發越穩固,越來越強大”
在童兵營試驗的參謀班失敗了。
是人選上的失敗,不是策略上的失敗。
第一批參謀生中的一百兵卒生,就訓導的十分好。
帶著對滁州軍的忠心,對霍寶這個頭領的狂熱崇拜,分派下去。
只是因人手有限,只到了屯這一級滿編,百戶級別也有些,卻不齊全。
有童兵的前車之鑒,就不用從士紳子弟中征召參謀生,還是從戰兵中遴選為好。
林師爺自然不會反對。
這個參謀生的作用,他早心知肚明。
霍家父子有意讓他主導此事,而不是提拔其他人接手此事,是對他最大的信任。
只是如此一來,關于文官吏治方面的事情,他就不好再握在手中,否則文武都參合,權利就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