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里開了下會。
末日時代,本就該相互幫扶。
用水作為物資,和其他勢力交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只是在細微處有些爭議。
張同偉認為河縣和壽縣,一直是清源的兄弟縣,而且三縣經過多方面會務,有三縣聯保,化為一個整體的趨勢。
雖然這個趨勢,目前還處在談判范圍,僵持在了人員安置,還有誰當家做主的問題上。
但是大體架構還是有的,未來,很可能三縣合一,聯合成立一個更加龐大,更具規模的大型基地。
有這個前提在,水源就不只是物資了,更是收買人心的手段。
經討論,河縣和壽縣需要區別對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費供水,并以尋求幫助的角度,邀請兩地共同參與圍城計劃,為未來的合并做準備。
一但清源有了圍墻,其他兩地沒有,受安全方面的考慮,一但未來需要遷移與合并,清源基地將成為首選。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河縣與壽縣供水,也是為自己保存實力。
河縣與壽縣,已經被會議室的眾人,看成自家的后花園了。
“河縣和壽縣的供水問題,暫時就不要加額外要求了。”
“圍城計劃成功之后,我們可以再派人和兩方談,以水源為籌碼,爭取把這兩個地方的人口,遷移到我們清源基地來,合并成一個大型基地。”
“正所謂人多好辦事,三地加起來,人口將超過百萬。”
“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源是農業大戶,在工業方面有所欠缺。”
“有了兩地的補充,我們將彌補上最后一塊短板,形成一個產業自給自足,缺什么可以自己造的完善基地。”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
有爭論,也有妥協,最終達成一致,決定以援建圍城計劃為條件,免費為河縣和壽縣提供飲水。
至于魏縣和北山礦場,就沒有那么好的條件了,大家會像做生意一樣以物易物。
魏縣政局混亂,當家的團體就有七八個之多,有一些純粹就是草莽英雄,打心底里就不被格局穩定,管理嚴明的清源基地認可。
魏縣方面,通過了王天的提議,一車水換一車建材。
誰也別說誰占便宜。
魏縣沒有圍城計劃,城內的建材都是無用之物。
水源卻是他們緊缺的,拿自己暫時用不到的東西,換至關重要的飲水,怎么看都是很劃算的買賣。
北山礦場就更別說了。
自成體系,不服管教,要不是軍備實力不足,高炮營早就過去清場了。
能和他們平等交易,完全是看在北山礦場有資源產出,外加大家都是人類的情分上。
不然。
你既然宣布自治,不接受我方領導,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別說一車石料換一車水,就是兩車石料換一車,你難道還能不換?
十天后...
有了水源作為籌碼,清源基地開始了高速發展。
一車車的建筑材料,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運過來,再換成水運回去。
基地還開始對外招募工匠,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你有手藝,就可以進入清源得到庇護。
你的家人將享受最低食品保障制度,將不會被渴死和餓死,而你需要付出的則是頂著輻射,每天到外面工作八小時,幫助基地修建圍墻。
一時間,整個清源縣都變成了大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