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縣縣城門外,還擺放著一張桌子,墻上貼著大字。
上面寫著:“招募無地流民,凡是無地之民,入山采鐵礦、運礦一年,無違法犯紀者,可為寧縣縣民,列入本縣戶籍。后,方可為本縣鐵匠,得木屋一所,打鐵為生。”
一名小吏拿著筆墨,在做登記,每招一名,便寫一個編號。
在桌前,排著一條數十人隊伍,都眼巴巴的等著小吏的挑選。
不要相信歷史上吹噓的康乾盛世,事實上在這清朝初期,底層的百姓們日子過得并不好,雖然沒有達到五胡亂華的兩腳羊時代,卻也并不比元初蒙古人入關燒殺淫掠強多少。
畢竟是關外的韃子,他們來到中原后,第一反應便是搶掠一番。
更不要說,清朝初期的滿清統治者恐懼于漢人的龐大基數,害怕幾十萬的滿人不能真正統治漢人天下,所以才會頒布各種法令,找尋各種理由,從南道北的將漢人屠戮一番。
明末中原的漢人有五千多萬,而到了康熙年間,漢人僅余一千多萬人,這中間固然有死于兵災饑荒之中,但更多的卻是死在了滿人的大屠殺之下。
揚州十曰、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昆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澤州等。
這些慘絕人寰的屠殺,模式基本一致:根據清軍頭子發布的屠城令,實施的殘忍的集體殺戮,和無恥的集體燒殺淫掠。
當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揚州十日屠和嘉定三屠,其中揚州十日屠中,死在清兵手中的無辜百姓有八十余萬,嘉定三屠中,死亡人數約有五十余萬。
相較于清軍的暴行,后世的南京大屠殺,完全是個弟弟。
此時距離清兵大規模的屠城不過十余年,滿人和漢人之間的血仇未干,清廷對漢人統治依舊采用殘酷的鎮壓方式,底層百姓能有好日子才怪。
這也是寧縣縣城貼出公告后,吸引的大批流民加入的原因。
朱晨浩看著排在小吏前的長長隊伍,內心十分的復雜。
不知道是該哀其不幸,還是該怒其不爭!
面對異族的統治,如果連他們自己都不愿意反抗,還能指望誰?
只想著每天能填飽肚子就行,為此哪怕是跪在地上舍棄尊嚴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百姓,真的還有救嗎?
朱晨浩心神復雜,幽幽嘆息一聲。
就像魯迅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滿清之于中國,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再輔以殘酷的文字獄和高壓的民族歧視政策,以數百年之力打造一個奴性十足的奴隸民族,是事實具在的歷史。
縣城內,沿著一條長長的內河,旁邊是一座座聳立的土高爐,冒著煙火。巨大的水利鼓風機,在水利的驅動下運轉著,許多青年壯漢在土高爐旁邊冶鐵。
從這些小土高爐里出來的,不是普通的生鐵和熟鐵。而是將生鐵熔化,和鐵礦石攪拌成糊狀,再撒入一些特殊的礦粉,形成“炒鋼”。
不用反復的鍛造,天然就要比鐵高出一大截,自然節省了大量的淬煉打鐵的人力和時間。
縣城內沿街,大街小巷內,一排排清一色的鐵匠鋪,幾乎望不到邊。
“叮叮當當~!”
鐵匠鋪內,眾多彪悍的精干大漢們在揮舞著鐵錘,打著各種鐵器,當然他們打造的大多是普通農具,如鐮刀,柴刀,斧頭等農用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