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這種東西,發生了多了,那就不叫巧合了,而是一種必然。
朱晨浩搖搖頭,放下手中的《清靜經》,然后朝對面正在給自己講解《清靜經》真意的青云道人報以歉意目光道:“多謝青云道長指點,今日的講經就到這里吧,我稍后需要處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真的是麻煩道長了。”
這聲道謝絕對不是客氣,畢竟任誰真心實意,還有真才實學的給他不斷講述道家典籍真意,他都會真心實意的表示感謝。
他雖然悟性無雙,但經文這種東西,若沒有專業人士講解,他還真的搞不定,因為他很清楚,經文是經文,佛道是佛道,修行是修行。
如果誰要是給你說佛道經文中蘊含著修行之法,可以自學成才,那么你可以直接唾他一臉了。
畢竟這種經文,不僅枯澀難懂有很多專業的道家術語,單說經文的本身,便很有可能跟冥冥中的無上存在有著聯系,他一個小武者悟性再逆天,也不可能無師自通的參悟出經文背后的真意。
佛道的修行傳承從來不在于佛道經文本身,而是一代代傳下的佛道精義。
你也不可能從佛經道經中參悟出什么絕世神功,也別提什么黃裳和“九陰真經”,因為細數“九陰真經”的武功,有幾個跟道家有關系?
事實上,在金老1957年舊版《射雕英雄傳》中,《九陰真經》創造者為達摩祖師,內容以武功招式為主。后來在1980年修訂版以及2003年新修版中,則修改為北宋徽宗時期黃裳在刻錄《萬壽道藏》時所悟。
是不是很意外?
其實這才是正常,想想“九陰真經”的梵文總綱,朱晨浩就忍不住吐槽。
還特么的梵文總綱,你他喵的怎么不說翻譯成英語啊!
英語版的“九陰真經”,就問你怕不怕!
看不能不能把你給練死!
另外,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他手中的這本《清靜經》,名字雖然土,但是你如果知道它的全名,就明白為何朱晨浩會特意請來青云道人給他講解了。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宗旨由老子“清靜無為”思想推演而來,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其全文篇幅較短,共計不過五百八十字左右。強調“大道無形”,要求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參悟大道。
別看這部經文的字數少,然而《清靜經》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算是道家的基礎經文,真能簡單了才怪。
更何況佛道兩家的經文,并非看表面文字就能理解其內真意的,因為佛道經文中大部分記載的都是一些小故事,或者某些行為準則,若沒有專業的人講解,很難從中領悟到經文的真意。
當然,就算領悟了也沒用,因為你所領悟的也僅是你自己領悟的,而不是當初著作這片經文的大佬傳承。
正如每個穿越者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不簡單,但是后世人手一本的《道德經》真的有那么大作用嗎?
真的能一句話就能讓人頓悟,讓人參悟出神功絕學,飛升成仙,領悟圣人的傳承嗎?
肯定是不可能的。
除非你能得到老子書寫的《道德經》手稿,因為老子的道德經傳承,不在于《道德經》的文字信息,而在于老子所留下的精神意志。
這種精神意志,你也可以理解為武道真意。
這才是《道德經》的真正傳承,也是佛道經文需要真正佛道修士講經的原因。
因為他們修行的佛道經文,跟市面上流通的佛道經書上的文字書寫的經文,肯定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讀書人瘋狂追逐“大儒手稿”和“圣人手稿”的原因,因為唯有圣人或者大儒親自書寫的手稿,才能讓人感受到文章的真意,讓人領悟文章的精義。
而不是單純的表面文字!
儒家如此,佛道更是如此!
因為有些精神意志,是普通的文字記載傳承不了的。
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說:道,玄之又玄。
語言都難以訴說大道的玄妙,普通的文字又豈能表達?
故而,武道大宗師之后的修行傳承,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字,可以是一柄劍,也可以是一把刀,又或是一塊無字的石碑,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頁書,一卷畫等等,但凡能承載精神意志者,皆有可能。
這可能也是武道第三個境界,被稱為神通境的原因之一。
玄之又玄,亦可謂之“神”!